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源可能是战后第一位体会到时代已开始在变与西方影...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源可能是战后第一位体会到时代已开始在变与西方影响之大的中国学者。??时代在变,古代的天地人物,俱不同于今日,“执古以绳今,是为诬今;执今以律古,是为诬古。”“岂惟世事,物理有然。”所论激切,多为时人所不能道、未曾闻,有“奇书”之称可惜其在中国所发生的影响,远不及在日本,具有莫大的刺激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材料二梁启超说:“我觉得这五十年来的中国,正像蚕变蛾、蛇蜕壳的时代。变蛾蜕壳,自然是一件极艰难、极苦痛的事,那里能够轻轻松松的做到。心理上还有必变必蜕的觉悟,那么,把那不可逃避的艰难苦痛经过了,前途便别是一世。”

材料三孙中山说,欲救亡图存,“革命为唯一法门”。即认为不推翻清王朝,中国决无生存于竞争世界的希望??共和制度是当今世界上最好的制度,中国应当取法乎上,直接建立共和制度,“方才是人类的进步”。还提出,中国可以借鉴外国经验教训,“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摘自汤奇学《孙中山的社会进化思述评》

材料四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

——摘自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

材料五《海国图志》《民报》、孙中山题词《新青年》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奇书”指什么?魏源的什么思想“为时人所不能道、未曾闻”?在近代中国,该思想在实践中是如何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的。(举例

(2)材料二反映了梁启超怎样的历史观?你认为“这五十年来”推动中国“变蛾蜕壳”的因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说明孙中山革命进化论的主要观点。

(4)根据材料四归纳胡适的主要观点。

(5)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先进中国知识分子对待西方文明的共同点,并分析其态度变化的趋势。

 

(1)《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维护清政府的统治;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主张君主立宪;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走社会主义道路。 (2)历史观:历史进化论;因素:西方列强侵华的加剧,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资产阶级队伍壮大;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在中国进一步传播。 (3)主要观点:用革命方式推翻清朝统治;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将政治革命、社会革命一举完成。 (4)观点: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全盘肯定西方资本主义文化。 (5)共同点:均作为救国救民的武器,力求实现中国的独立与民主、富强。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趋势: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过程。 【解析】(1)通过材料“魏源”、“奇书”等内容可以分析出这是指的魏源的《海国图志》一书。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首开了看世界的思潮,当时国人“所不能道、未曾闻”。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在后世进行实践的有洋务派举行的洋务运动;还有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等。 (2)第一问,据材料“正像蚕变蛾、蛇蜕壳的时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其所谓的历史观为历史进化论。第二问,中国“变蛾蜕壳” 应是指中国近代化进程。具体表现是政治上反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反封建争取民主自由;思想上争取自由、民主、科学;经济上向西方学习、努力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其因素有:西方列强侵华的加剧,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资产阶级队伍壮大;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在中国进一步传播。 (3)根据材料信息“不推翻清王朝,中国决无生存于竞争世界的希望”“共和制度是当今世界上最好的制度”“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分别归纳出用革命方式推翻清朝统治;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将政治革命、社会革命一举完成。 (4)据材料“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并结合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可以得出,其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倾向。 (5)第一问,据材料“《海国图志》《民报》、孙中山题词《新青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主张向西方学习,寻求挽救民族危亡之路。第二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其向西方的学习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即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它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人们有理由推断,农民对解放宣言会无比感激,无比高兴。可实际上,宣言在农民中间引起的与其说是欣喜,不如说是失望。要理解这一奇特的事实,我们就必须努力置身于农民的立场来看待这个问题。有一点我们必须注意到,所有那些含含糊糊、激情洋溢的有关自由劳动、人类尊严、民族进步一类的言辞,落到俄国农民耳朵里,犹如雨滴砸在花岗岩上一般。他想要的不过是一座可以住的房子,有食物吃,有钱买衣服穿而已。

——摘编自华莱士《俄国》

材料二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逼迫沙皇政府展望未来并加快现代化的步伐,因为如若不然,俄国就会永远不再是一个强国。但是,沙皇政府则怀旧地回顾过去,希望改革能巩固俄国而无须削弱独裁统治。政府对待贵族的态度反映了它最重要的艰难选择:一方面,想要实施现代化的欲望促使它有时候采取与其需要相反的行动,例如,解放农奴。另一方面,想要保持独裁专制制度和社会稳定性的愿望,又促使沙皇把贵族作为传统的基础来依靠。

——摘编自莫斯《俄国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民”对“解放宣言”不满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国农奴制改革具有保守倾向的原因。

(3)据上述材料,总结俄国农奴制改革“怀旧”保守致使改革不彻底的教训。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王安石说)人之困乏,常用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昔之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则青苗之令行矣。

——《续资志通鉴长编》

材料二(苏辙说)王介甫小丈夫也。不忍贫民而深嫉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及得其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

材料三(王安石说):臣以为,苟能抵制兼并、理财,······不患无财。

——邓广铭《王安石》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兼并之家”、“豪民”主要指哪些人?

(2)综合材料一和三,指出王安石变法中实行青苗法的主要目的是。

(3)根据材料二,分析苏辙是站在什么立场上评论王安石变法的?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王安石与苏辙的对立属于什么矛盾?谈谈你对王安石变法积极作用的评价。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商鞅认为:“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

——国学整理社:《诸子集成》

材料二在梭伦的法律体系中,立法权属于全体雅典公民组成的公民大会。……从执法及其监督体制看,他采取的措施是,公民陪审法庭(陪审员从各个等级的公民中抽签产生)有权撤销或修改执政官的判决,如果公民陪审法庭对执政官在任期间的行为不满,则有权对他加以惩治。

一一《商鞅与梭伦法制思想之比较》

材料三商鞅设立了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新法规定,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大小授予官爵。凡在战争中斩敌首一个,可赏爵一级,田一顷,住宅九亩;要做官的,可做五十石俸禄的官;斩敌首两个,可做百石的官,以此类推。

一一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

材料四梭伦修改宪法,规定……凡土地所得年收入达500麦斗者为第一等级,称为“五百麦斗者”,可担任高级官职;凡收入300麦斗者为第二等级,称为“骑士级”,可担任高级官职;凡收入200麦斗者为第三等级,称为“双牛级”,可担任低级官职;凡收入200麦斗以下者为第四等级,称为“日佣级”,不能担任任何官职

——崔连仲:《世界通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梭伦的法制思想的不同之处。

(2)依据材料三、四,指出两次改革对担任官职的条件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共同作用和不同作用?

(3)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次改革对两国政治体制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查看答案

电影往往是社会现实与舆论的一种反映。1943年,好莱坞拍摄了一些歌颂苏联的电影,比如《光荣的日子》《出使莫斯科》等。1948年,苏联对美国的威胁成为好莱坞电影的重要主题之一,这类影片有《铁幕背后》《红色威胁》等。与这一时期电影主题转变相关的政治背景有

①“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②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③联合国成立

④不结盟运动兴起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查看答案

近代某画家的油画中这样描绘:画面中央矗立着天主教堂,它的塔尖直指天空;画面下方是一群卑微的人,正在河边工作;下边是幽静的小镇和高高的拱桥;天上的云彩和落日似乎在保佑着教堂和小镇。这一切让人显得格外渺小。有学者认为,该画充满对自然的赞美,富有宗教神秘感。据此判断这幅画属于

A. 现实主义流派

B. 浪漫主义流派

C. 印象主义流派

D. 现代主义流派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