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福建船政学堂各专业课程例举 1866年闽浙总督左...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福建船政学堂各专业课程例举

1866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奏设福建船政学堂于马尾。学堂初期成效显著。1884年中法战争,船厂被毁,学堂受损,办学困难,至辛亥革命后拆改。学校采用班级制,并据学生情况,及时调整学习班级和专业。第一届驾驶班学生海上实习长达4月:去时教习躬督驾驶,各练童逐段誊注日记,量习日度、星度,体认精熟。归时各童自行轮班驾驶,教习默察其手足、神色,以分优劣。“求是堂艺局章程”规定了学生作息、考核、待遇、奖惩、出路等内容,并严格执行。为“精益求精”,学堂共选派四批优秀生赴欧留学。归国留学生在近代海军和教育事业中也大显身手。如严复任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和总办达20余年。历史学家唐德刚也有言“空前绝后鸭绿江口黄海大战,俨然马尾船校以一校大战日本一国!”

——摘编自《论福建船政学堂与福建教育的近代化》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福州船政学堂的办学特色。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福建船政学堂办学的重要影响。

材料二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外侵内战,中国农村经济萧条、民生凋敝的状况日益严重。一批有识之士纷纷为救活中国农村而加紧奔波,代表人物包括梁漱溟、晏阳初、黄炎培等。史称“乡村建设运动”。梁漱溟的邹平乡村建设实验最初从兴办乡农学校(不久改称民众学校)、成立农业合作社、改良农业这三个方面展开,体现的正是上述培育现代合格村民的思路。他创立的乡村建设研究院采取了兴办乡农学校的方式来实施村民教育。1932年1月,训练部派师生300余人分赴各区乡,兴办乡农学校。这年冬天,全县共办起乡农学校91处,参加学习的村民3996人。乡农学校起初设在条件较好的大村,每区5~8处,后来发展到几个小村合办。乡农学校接受研究院指导,学校辅导员全部由训练部学生担任。村民学习以3个月为期,课程为三民主义、精神陶冶、识字、史地、乡村自卫、农业科技等。除正规乡农学校外,一些村立小学还附设了乡农夜校,教育对象为全村男女老幼,学习内容为识字、时事、农业知识等。截至1933年冬,全县共开办了156处夜校,参加夜校的农民共5241人。另外,一些村还设立了女子部或女校,向农村妇女传授家事、卫生及育儿知识。

——宋乐颜《邹平的成年教育》第15期,1937年4月16日

(3)根据材料二,归纳近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兴起的原因。

(4)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的认识。

 

(1)特色:以培养近代化实用型人才为核心;课程设置全面,注重西文西艺;教学机制近代化实用灵活;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理论与实践结合;管理制度化科学化;国际化开放培养模式。 (2)培养近代人才,适应近代工业化与对外交流的需要;推动近代海军建设和海防事业的发展;促进教育近代化;开阔视野,传播西学,推动思想进步;有利于中国近代化;为当今办学提供借鉴; (3)原因:外侵内战;农村经济萧条、民生凋敝,人民生活困苦;有识之士的倡导和推动 (4)认识:近代中国的乡村建设运动是在内忧外患、农村经济萧条的背景下为中国农村建设寻找的出路,是爱国的;有利于农村科技、卫生、教育文化事业的提高;但在近代中国未实现民族独立的背景下也注定了他们所进行的农村改良运动失败的命运。 【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中福州船政学堂的办学特色和影响、近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兴起的原因,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福州船政学堂的办学特色,根据课程设置的内容和材料中的“学校采用班级制,并据学生情况,及时调整学习班级和专业”“归时各童自行轮班驾驶,教习默察其手足、神色,以分优劣”“学堂共选派四批优秀生赴欧留学。归国留学生在近代海军和教育事业中也大显身手”等信息概括得出以培养近代化实用型人才为核心、课程设置全面注重西文西艺、教学机制近代化实用灵活、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理论与实践结合、管理制度化科学化和国际化开放培养模式。 (2)福建船政学堂办学的重要影响,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归国留学生在近代海军和教育事业中也大显身手”“历史学家唐德刚也有言‘空前绝后鸭绿江口黄海大战,俨然马尾船校以一校大战日本一国!’”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 (3)近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兴起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由于外侵内战,中国农村经济萧条、民生凋敝的状况日益严重。一批有识之士纷纷为救活中国农村而加紧奔波”分析概括得出。 (4)对近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的认识,可以根据材料信息反映的运动开展的背景、运动的内容,以及当时的社会状况等方面来分析说明。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有研究指出,中国近代化模式主要存在三种:

①“早期启蒙”模式

②“冲击——反应”模式

③“侵略——革命”模式。如果按这些模式进行历史分期研究,中国近代化的起点分别是

A. 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明中后期

B. 明中后期、鸦片战争、太平天国

C. 太平天国、辛亥革命、维新运动

D. 明中后期、鸦片战争、维新运动

 

查看答案

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说:“以绞杀或废除暴君为结局的起义,与暴君前一天任意处置臣民生命财产一样合法。暴力支持他,暴力也推翻他。”材料表明卢梭。

A. 认为革命具有存在的合理性

B. 主张主权在民、废除私有制

C. 提出社会契约论,宣传自由

D. 反对暴君,主张开明君主制

 

查看答案

“在‘新政’以前,讲‘立宪’、论‘三权分立’,还只见于民间的舆论,而在‘新政’以后,这类字眼不仅出现在清廷大臣们的奏议中,而且在清廷发布的上谕中也可见到。”这表明

A. 维新变法最终得到清政府推行

B. 上层接受体现近代法制精神的观念

C. 近代法制在理论和政治上得以确立

D. 中华民国实践了“新政”方案

 

查看答案

以下表格内容是某同学的历史研究论文提纲,由此判断该论文的主题应该是

A. 工业革命对亚洲的影响

B. 反对殖民侵略的变革

C. 富国强兵的革命浪潮

D. 现代化改革是救国之道

 

查看答案

19世纪80年代初,日本明治政府认识到“好事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风习”,“其弊害大不可测”,进而采取的措施是

A. 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B. 整顿财政金融以改善私人投资环境

C. 建立模范工厂供私人企业效仿

D. 将大量的国营企业转让给私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