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一隋唐时期,西北是全国政治中心。西北指陕、甘、宁、...

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一隋唐时期,西北是全国政治中心。西北指陕、甘、宁、青、新五省(区),面积占全国1/3,是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因西北少数民族的军事威胁,政府驻戍庞大的军队,并将营农和防边结合。为持久计,隋在陇右、河西、西域等地屯田,唐代严管州军屯政,每年举行“屯官叙功”,以示考核。当时全国屯田992屯,关内、陇西与河西三道占584屯。西北屯田减轻了政府的财政压力和百姓的免输之劳。屯田之外,隋唐还在西北发展官牧业,蓄养的战马数量庞大,还能满足宫廷、政府厩马、祭祀和宴飨之需。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对塞内民族“怀柔”,进贡者备尝其值,广设市场,敞开渠道,满足各族不同的物资需求。安史之乱前,西北“自安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

——摘编自李清凌《西北经济史》

材料二“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作出多项开发西北的决议,包括移民屯垦,发展农工牧业、矿业、水利、交通等。1932年,西北问题研究会成立,《西北问题季刊》等杂志涌现。行政院与中国农民银行、中央银行等联合成立办事处,并设立各级分支机构。1933年,西安集成三酸厂(硫酸、盐酸、硝酸)成立,带动了制革、印染、矿冶、火柴、造纸等工业的发展。1934年,陇海铁路开通至西安,从西安通往西北各地的公路也相继通车。1936年,商办大华纺织厂成立。全面抗战爆发后,蒋介石提出“西北是建国的根据地”。1938年,内迁陕西的企业以面粉加工、棉毛纺织、火柴制造等为主。1941年,西北经济研究所成立,一批学者提出物资调节和优化物价统制等办法,还对各种经济门类展开了大量的研究,有的还注意到要协调各行业发展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如西北土地的利用,土地的改良等。

——摘编自王红岩《抗日战争时期西北经济开发述评》等资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西北地区开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战时期西北地区开发的特点,并简析其历史作用。

 

(1)原因:处于全国政治中心;拥有丝绸之路的交通优势;政府重视边防提供特殊机遇;屯田制度与官牧战马的推行;统治者采取了缓和民族矛盾的措施。 (2)特点:经济发展与战争形势密切相关;国民政府主导并实行统制经济;科研舆论为经济发展建言献策;重化工业与民生工业均有发展;开始关注西北的环境与自然资源问题。 历史作用:成为抗日战争的大后方,有力地支援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人口大量西迁,带去了先进技术,为大西北社会经济发展与各民族的融合创造了条件。 【评分细则】 (1)①处于全国政治中心;或答“政治地位重要”等; ②拥有丝绸之路的交通优势;或抄材料“是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 ③政府重视边防,提供特殊机遇;或答“应付西北少数民族军事需要”; ④屯田制度与官牧战马的推行;答到“屯田叙功”或“官牧业”等词语; ⑤统治者采取了缓和民族矛盾的措施;或抄材料“怀柔”“备尝其值,广设市场”等。 (2)特点: ①经济发展与战争形势密切相关;或答到“日本侵华”字样的; ②国民政府主导并实行统制经济;或答到“国民政府(做)……”字样的; ③科研舆论为经济发展建言献策;或写到“西北问题研究会”“西北经济研究所”; ④重化工业与民生工业均有发展;或有发展“轻工业”与“重工业”字样的; ⑤开始关注西北的环境与自然资源问题。或抄材料“要协调各行发展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 历史作用: ①成为抗日战争的大后方,有力地支援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 ②人口与技术大量西迁,为大西北社会经济发展与各民族的融合创造了条件。 【解析】(1)依据材料一的信息从处于全国政治中心;或答“政治地位重要”等\拥有丝绸之路的交通优势;或抄材料“是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政府重视边防,提供特殊机遇;或答“应付西北少数民族军事需要\屯田制度与官牧战马以及统治者采取了缓和民族矛盾的措施回答。 (2)第一小问特点依据材料二“经济发展与战争形势密切相关\国民政府主导并实行统制经济、科研舆论为经济发展建言献以及重化工业与民生工业均有发展等角度思考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成为抗日战争的大后方,有力地支援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以及人口与技术大量西迁,为大西北社会经济发展与各民族的融合创造了条件角度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70年8月,拉丁美洲21国宣布在200海里海域内享有主权和专属经济区的管辖权。1972年6月,9个加勒比海国家提出在200海里的承袭海行使主权的主张。1982年10月,联合国通过《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沿海国家拥有12海里的领海和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这本质上反映了

A.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B.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C. 美苏霸权地位的动摇

D. 联合国的国际调节机制增强

 

查看答案

赫鲁晓夫退休后,曾订购水管和营养液混合剂,进行无土栽培实验并取得成功,当他发现栽培出的黄瓜和西红柿因为成本太高而市价昂贵时,便再也不提这件事情了。赫鲁晓夫之所以对此事缄默,是因为他

A. 对盲目开荒政策有所反思

B. 认为对农业投资很不够

C. 对国营农场改革耿耿于怀

D. 知道经济体制弊端重重

 

查看答案

1776英国商人向国王乔治三世和政府递交了大量的请愿书,呼吁与殖民地妥协。当英王派人携带支持政府作战的文书到伦敦市民中募集签名时,最终募集到11个;此外,还有1171位伦敦商人在反对政府政策的抗议书上签了字。这在客观上说明

A. 北美独立具有群众基础

B. 英王权力受到议会约束

C. 民众参与决策机会有限

D. 乔治三世失去社会民意

 

查看答案

据《学说汇纂》记载,两辆满载货物的骡车一前一后在爬坡,为减轻骡子负担,两名车夫在第一辆车后推车。此时,前面的车开始滑退,在两车之间的车夫从中间跳出之后,后车被前车撞上并碾过一个奴隶。根据法律规定,对骡子的主人可以不发生诉讼,而对车夫则可依法起诉。这反映罗马法

A. 注重程序合法

B. 保护私有财产

C. 主张过失担责

D. 强调法律公平

 

查看答案

1985年,国务院下发相关文件,要求各地用合同订购、市场收购的方式取代统购派购农副产品,同时鼓励通过多种渠道集资建路,发展交通运输。这些政策

A. 激发了农业生产活力

B. 调整了农村生产关系

C. 旨在缩小城乡差距

D. 启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