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千秋兴亡——秦统一2 236年祭(前221~2015)》:“秦始皇从千秋万代着...

《千秋兴亡——秦统一2 236年祭(前221~2015)》:“秦始皇从千秋万代着眼,比较彻底地消除了旧宗制的影响,精心构造的帝制和一整套国家制度,开创了延续至今2236年的中华帝国基业。”对材料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国家制度”的核心

B. 肯定了秦国改革对中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贡献

C.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消除旧宗制”的具体内涵

D. “中华帝国”意指国家统一、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B 【解析】秦国和秦朝是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段的概念,秦国改革在秦始皇统一之前早就存在,与秦始皇的贡献无关,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说法正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C选项说法正确,这是郡县制的具体体现;D选项说法正确,这是“中华帝国”的含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下图变化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  )

    

A. 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B. 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C. 从集权政治向分权政治转变    D. 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查看答案

陈苏镇在《汉代政治与〈春秋〉学》说:“一方面必须“承秦”,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特别是楚、齐、赵人之俗。这是历史对刘邦的苛刻要求,也是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的深层背景。”材料说明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是基于

A. 秦与中原地区文化的差异

B. 吸取秦朝灭亡的原因

C. 为了打败项羽的需要

D. 刘邦的中庸思想

 

查看答案

“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

A. 西汉内、外朝制度    B. 元朝行省制度    C. 唐朝三省六部制度    D. 隋唐科举制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施世纶系施琅的次子,27岁即任泰州知州。调任扬州知府时,扬州一带民间争讼颇多,施世纶经办的案件,既无久拖不决,更无冤假错案。升任江宁知府后,立即革除旧规,严惩贪吏,不滥取民一文,民众安居乐业。在其父病故回家丁忧守孝时,数万民众每人自捐一文钱,在府衙门前建亭以示怀念,取名“一文亭”。施世纶晚年任江苏漕运总督期间,深入漕运基层,整肃漕运中的敲诈克扣、藏货纳赃、中饱私囊等痼疾,使漕政风气焕然一新。施世纶奉命去陕西协助陕甘总督鄂海督办军饷时,发现鄂海和西安、凤翔两地知府大肆贪污,导致当地粮食储备空虚,于是立即具疏参劾,鄂海等人后来受到了惩办。

施世纶为官几十载,始终廉己恤民,刚正不阿,身体力行,勤于政事,深受民众爱戴,曾被康熙皇帝誉为“天下第一清官

——据《“天下第一清官”施世纶》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施世纶的主要活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施世纶成为“天下第一清官”的主要因素。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自1900年,德国统治精英内部一直企图占领法国、比利时、俄罗斯的领土,并且在非洲和海外挑战英国的殖民统治。……德国以容克集团为代表的统治精英,面对国内社会民主党势力日益强大,可能赢得议会选举把帝国推向民主和共和的局面,萨拉热窝暗杀正好为德国宣战找到了借口。

材料二德国的崛起,加上奥斯曼帝国的衰落,打破了欧洲大陆势力均衡,引发了一系列的重建均势的连锁反应,大国之间纷纷结盟,大国与其周边邻国或势力范围内的小国形成保护关系,从而构成欧洲民族国家体系的系统性风险,通过海外殖民地扩展成为全球系统性风险。

——以上材料均摘白周健T《一战百年,恶之花依然不败》(2018年2月14日)

(1)根据材料一,概括德国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国家关系的特点及其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