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爱新觉罗·善耆,被西方报刊称为“最具有自由思想的亲王”...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爱新觉罗·善耆,被西方报刊称为“最具有自由思想的亲王”。光绪三十三年(1907)五月,善耆任民政部尚书,掌握民政大权,成为满清贵族中具有实权的开明派人物。善耆对报纸、著作权、出版权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制定了一些律令条文,如《报律》《著作权律》《出版律》,对报馆和报纸的一些事项作了重要的规定,要求报纸不得登载诋毁宫廷、淆乱国体、妨碍治安、败坏风俗等方面内容。善耆认识到自治的重要性,觉得“立宪之根本基于地方自治,而地方自治之根本特人民之有自治智识”,并致力于筹备自治事务。他着手组建京师地方议事会董事会。宣统三年

在京城投票选举京师董事会总董。另外,善耆在京师市政建设方面还做了不少实际工作。他为京城架设了第一批电话线路,并在一些公共场所,如大戏园子、旅店、商店装上了电话;他积极推广西洋新式马车;对京师的公共卫生也进行了一番整治,建立起了第一批公共厕所;还掌管着中国自己开办的第一支消防队。光绪三十三年

善耆开设“文明茶园”戏院,取消了女子不能到戏院看戏的戒律。

——摘编自孙燕京《善耆与清末新政》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善耆的新政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善耆的新政措施。

 

(1)新政措施:制定一系列律令条文,使新闻报刊业有章可循,逐步规范化;积极筹办京师自治,推动立宪运动的发展;加强京师市政建设。 (2)评价:是清政府新政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北京的近代化建设和社会变革;新政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解析】(1)根据材料“善耆对报纸、著作权、出版权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制定了一些律令条文,如《报律》《著作权律》《出版律》,对报馆和报纸的一些事项作了重要的规定,要求报纸不得登载诋毁宫廷、淆乱国体、妨碍治安、败坏风俗等方面内容”可从制定律令条文,规范新闻报刊业方面概括;根据材料“善耆认识到自治的重要性,觉得‘立宪之根本基于地方自治,而地方自治之根本特人民之有自治智识’,并致力于筹备自治事务”可从推动京师自治,支持立宪方面概括;根据材料还可从为京师市政建设作了不少实际工作,促进了京师市政近代化方面概括。 (2)关于对善耆的新政措施的评价,善耆的措施属于清末新政的一部分,掌握清末新政的相关知识,也就可以很好地评价善耆的新政措施了。善耆新政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统治,其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京师近代化和社会变革的措施,客观上推动了社会进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民国初年,中国教育事业发生了许多革命性的变化。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都成立了教育部,颁布了《民国教育部官职令》、《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教育会章程》等一系列教育法令和制度,对清末教育作了一些重大改革。而到了1912年3月,《临时政府公报》公布: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1912年9月,教育部又公布“壬子学制”,统一了我国小学、中学、大学、师范、职业教育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并规定:小学实行义务教育和男女同校、设立女子中学、女子职业学校等;又颁布半日制学校规程,大量开办师范及各种职业学校,以补正规教育之不足。因此,学校和学生数量增长很快,据教育部统计:1907—1915年,不到10年间,学校数增加了91851所,学生数增加了3269263人。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据材料,概括民国初年教育改革的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教育改革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查看答案

20世纪60年代中期兴起于美国的计量史学是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分析历史事实、实现对历史变化、发展及运行规律的分析研究。阅读英、美、中三国产品在世界产量份额中的变化(1750—1900年)图,完成下列要求。

 

 

1750(%)

1830(%)

1860(%)

1900(%)

英国

1.9

9.5

19.9

18.5

美国

——

2.4

7.2

23.6

中国

32.8

29.8

19.7

6.2

 

 

根据上表提取两条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

 

查看答案

研究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既要了解近代政府的经济政策,还要细察外因和潜在的内因。

材料一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打出“求富”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企业,历史学家陈旭麓曾经谈到过“它”,由于移来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和生产关系,……故其本身的资本主义性质已为今日时论所公认。……洋务工业的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官领其总,商出资本,无疑是一种切实的倡率引导。它们于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开。

材料二1912-1919年,新建厂矿470多家,新增资本1.3亿元,相当于辛亥革命前50多年的投资总额。在夹缝中的民族资本工业由于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放松侵略而获得了一个迅速发展的短暂春天。现代史学著名先驱郭廷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中国工商业获得向所未有的发展机会,同时日本在华企业亦获得同样侵略机会,中国的民族经济仍不易与之抗衡,以致(后来)归于失败。……中国民族经济之不能前进,以致渐趋衰退,不当尽归咎于外来压力。国内情况之日益恶化,亦为重大因素。政府之无扶植诚意,自然有关,战乱不止,兵额激增,尤为致命打击。”

材料三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强化经济管理一览表

 

时间

条例名称

主要内容

1937年

《工厂迁移案》等。

组织企业有序向西部大后方迁移。

1939年

《矿产品运输出口管理规则》、《川康铜业管理规则》等。

直接干预或管制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各个环节。

1941年

《战时经济体系基本纲领》;

《管理工业机器、化工材料细则》、《管理液体燃料规则》等。

扩大国营,将部分民资企业实行收归国有。

 

 

——据陈雷《国民政府战时统制经济研究》编制

请回答:

(1)归纳材料一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说明理由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族经济“归于失败”的原因。

(3)据材料三,分析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政策产生的影响。综合三段材料,就如何加快近代中国经济工业化进程,谈谈你的认识。

 

查看答案

1989年布什公开提出:西方应鼓励苏联朝一个开放的社会演进,直到苏联已经进行了民主和自由市场的经济改革之后,华盛顿才不会再阻止对苏联的经济援助。这主要表明

A. 美国反对西方对苏联的经济援助

B. 苏联此时已处于解体崩溃的边缘

C. 美国希望苏联社会性质的改变

D. 美国力图改变争霸中不利局面

 

查看答案

20世纪70年代初,英国首相希思认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正在刮起狂风”,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不能“听任自己陷于孤立”,否则,“前景的确将是黯淡的”。这主要说明了

A. 西欧一体化成效凸显

B. 资本主义世界形成美欧日三足鼎立局面

C. 两大阵营的对峙对抗局面加剧

D. 马歇尔计划积极展开成效显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