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据西周靑铜铭文记载,周王举行大阅一类典礼时,准备参加典礼的诸候群臣都要觐见,觐璋...

据西周靑铜铭文记载,周王举行大阅一类典礼时,准备参加典礼的诸候群臣都要觐见,觐璋是觐见时的必备物品,它的价格是贝币十八朋,折合十田。铭文中“田、”被作为计量单位,并能与贝币进行折算,这说明当时

A. 井田制度逐步瓦解

B. 分封制度走向崩溃

C. 周天子权力的衰微

D. 存在土地买卖现象

 

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土地制度变迁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可知,“田”作为价格的计量单位,并能与贝币进行折算,这反映出“田”本身是有价格的,说明当时存在土地买卖的现象,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题干信息没有提及,排除;B项不符合西周时期史实,排除;C项不符合西周时期史实,排除。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是秦汉至明清水旱等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及其频率一览表。据此可以推知(  )

A. 明清政府治灾防灾能力降低    B. 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环境破坏

C. 明清农业生产面临严峻考验    D. 农业生态治理环境逐步恶化

 

查看答案

唐初政府鼓励年轻寡妇再嫁,鼓励早婚多育,届时不婚,官府强令出嫁,禁止妻妾逃亡和休妻,官府出钱赎回饥民卖掉的子女,将人口的增减作为考核地方官吏的重要指标。这些措施

A. 颠覆了传统的纲常伦理    B. 反映了唐初徭役赋税繁重

C. 改变了官吏选拔的标准    D. 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查看答案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写道:“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淸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一代代地下去,不太会有变动”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乡村

A血缘纽带关系的稳固

B.聚村而居的孤立和隔膜

C.封建依附关系的严格

D.土地限制了人口的流动

 

查看答案

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下列考古材料最能反映长江流域原始农业特点的是

A. 炭化谷粒

B. 稻谷遗存

C. 贮粮窖穴

D. 猪骨骨骸

 

查看答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西后与荣禄等既布下天罗地网,视皇上已同釜底游魂任其跳跃,料其不能

逃脱,于是不复防闭,一听皇上之所为……盖彼之计划早已定,故不动声色也。”总之,梁启超认为,慈禧太后允许光绪实行变法是企图废掉光绪的一个“阴谋”,让光绪瞎折腾一翻,再以此为由“斩立决

——摘编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二:早在变法之初,慈禧太后就对光绪说:“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就采纳曾国藩建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以图富强也。”当光绪向她表示要推行“变法”时,她“为之动”,同意颁布变法的《定国是诏》,宣称:“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1898年,慈禧太后以光绪帝的名义发布一份谴责康、梁罪责的诏书,这表明慈禧太后无意从根本上否定维新的举措,而且还要以反康、梁乱政来“次第推广所有一切自强新政”。慈禧太后虽然镇压了维新运动,但并未将变法的新政统统废除,在变法过程中,慈禧太后在一定程度上是赞成包括创办京师大学堂在内的兴学举措的,而且也支持振兴商务、发展实业的改革措施,面对新问题、新情况,慈禧太后并非绝对的死守传统、顽固不化。

——摘编自费行简《慈禧太后传信录》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对慈禧的不同评价及其理由。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对慈禧评价存在不同观点的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