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认为,“黄帝得土德,黄龙地螾见。夏得木德,青...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认为,“黄帝得土德,黄龙地螾见。夏得木德,青龙止于郊,草木畅茂。殷得金德,银自山溢。周得火德,有赤乌之符。”并依此更改制度:“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更名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这种主张

A. 是秦始皇沿用法家专制思想的体现

B. 说明秦始皇善于从五行历史文化寻找合理的依据

C. 利于嬴政实现富国强兵,天下统一的大业

D. 为秦朝的暴政奠定了基础

 

B 【解析】秦始皇从五行历史文化寻找秦朝实现统一的依据,以此证明秦朝统治是“天命所归”,具有无可置疑的合理性。故答案为B项。五行学说不是法家思想,排除A项;这种主张与实现富国强兵和秦朝后来的暴政无关,排除C、D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战国时期,在众多诸侯国中,居于行政位置上的不再是拥有封地的世袭领主贵族,而是由君主任命、领取俸禄、可随时罢免的国家官吏。这说明战国时期

A. 世袭贵族特权已被废除

B. 官吏选拔制度尚未确立

C. 任人唯贤取代任人唯亲

D. 政权形式凸显君主集权

 

查看答案

(题文)热播电视剧《芈月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芈月的儿子赢稷在位时期,周赧王号令六国诸侯临时组建了一支6000人的队伍,等到了约定出兵的日子,韩、赵、魏自顾不暇,齐国不予理睬,最终勤王不成。”这一情节充分表明

A. 天子权力开始削弱

B. 贵族政治彻底瓦解

C. 分封制受到冲击

D. 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查看答案

周人经过克殷之战和周公三年东征,消灭了许多地方势力,造成了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周得以“制五等之封,凡千百七十三国”。这说明分封制

A. 以政治权力重构为前提

B. 从西周时期开始实行

C. 确立周代基本政治原则

D. 稳定西周的统治范围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大革命时期,任弼时曾连任两届团中央总书记,在担任党中央领导后,又长期分管青年工作,是中国青年运动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任弼时高度重视加强各级党团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调用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武装广大党员和团员干部。(青年)团的三大后,任弼时把“深入群众”作为团组织的行动口号,提出青年团是“行动的群众组织,并不是一种学院式的研究团体”,广大团员要“在行动的奋斗过程中,方可得到真正有益的经验”,要求团员干部积极投身实际斗争。任弼时还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各级党委,不放弃或放松自己对于青年运动的领导职责”。“青年团的工作对象是青年,如果不研究青年的特点,不采用适合青年的工作方法,就不会有发展。就没有前途”,“要在各种工作中研究领导教育青年的方法”,等等。

——摘编自汤涛《任弼时与民主革命时期团的教育训练工作》

(1)根据材料,概括任弼时关于团的教育训练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任弼时关于团的教育训练思想主张的作用。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24年至1929年是欧洲和平与和解的时期之一。1924年,《道威斯计划》一项有关赔款支付的协商是这一稳定过程的第一阶段。《凡尔赛和约》要求德国人承担战争责任,要求德国人答应赔偿战争所造成的损失。在凡尔赛,对赔款支付的数额和时间表没有达成协议。在以后几年中,这一问题不仅是协约国与德国之间,而且是各协约国之间长期不和的根源。

——《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一战后巴黎和会上三个主要协约国不和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巴黎和会上协约国与德国之间问题导致的结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