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孙中山在《与刘成禹对话》中说:“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

孙中山在《与刘成禹对话》中说: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然日月。孙中山在此强调了科举制(   )

A. 因不合时宜而需要废除                 B. 是公平公正的选拔制度

C. 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                   D. 考试的内容应该改革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分析有效信息来解答问题,材料很明显是对科举制的肯定。从材料中可分析出,孙中山认为科举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而且培养了大量人才,尽管科举考试的科目可能不合时用,但科举制的作用是很明显的。他不仅称赞科举制度本身,而且连科举考试的内容也加以肯定。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国社科院知名学者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 行省制必然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B. 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对较大

C. 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D. 行省是元朝最高的中央行政机构

 

查看答案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君主立宪制的含义是                                                          

A、君主的权力受法律制约 

B、宪法由君主负责制定

C、君主按法律程序选举产生  

D、君主向议会负责

 

查看答案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两位同学对此发表不同意见:同学甲: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表明《德意志帝国宪法》带有某些近代民主政治色彩。同学乙:全国普选的帝国议会对于刚刚摆脱分裂的德意志来说具有国家统一的象征。对上述两位同学的意见,你认为

A.甲对,乙不对      B.乙对,甲不对   C.甲乙说的都对    D.甲和乙都不对

 

查看答案

公元前445年,罗马废除贵族与平民不能通婚的旧法;公元前367年,又以法律形式授予平民与贵族分享公有土地的平等权利……。罗马制定上述法律的主要目的是( )

A. 实行民主政治    B. 完善法律体系

C. 稳定社会秩序    D. 保障平民利益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古至今,谈到“重农抑商”总是将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但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

                                  ——《中国古代真的“重农抑商”么?》

材料二   “城市”是由“城”与“市”这两个事物、两个功能要素结合为一的产物。《说文》中载:“城,以盛民地。”“市,买卖之所也。”中国农业时代的城市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城”的分量不仅大于“市”的分量,而且“市”的部分明显从属于“城”的部分。这些传统城市都是以绝对权力为基础,通过强制性贡赋等形式来维持城市运行。

                        ——唐茂华《东西方城市化进程差异性比较及借鉴》

材料三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其本身就是一个世界,一个尽可能不与外界往来的世界。然而,尽管除知识名流外,其他中国人对外部世界不感兴趣,而到中国传教则成为耶稣会士的荣耀……作为一个有名无实的闭关锁国的国家,有着甚至更为封闭的儒家思想的明代中国,正在丧失它的自主性,开始依附于一个非它所创造的世界体系。

                                ——(美)阿谢德《中国在世界历史之中》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宋及明清时期虽然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但这一时期的私人工商业仍“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城市中“城”与“市”的关系。并以唐及以后的史实说明农业时代的“城”与“市”关系的演变。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思想文化方面指出闭关锁国政策下的表现。并从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角度,评价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