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

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以上因素促成中国古代出现

A. 封邦建国    B. 宗法体系    C. 集体劳作    D. 中央集权

 

D 【解析】根据材料“黄土、季候风、黄河”三者因素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更影响中国命运,由于中国古代是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极具脆弱性,从而催生了政治上需要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才能保护小农经济的发展和维护社会的稳定,故D正确;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与材料无关,排除A;因为小农经济的存在,推动了宗法观念的发展,排除B;集体劳作与小农经济矛盾,排除C。所以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北魏至唐朝前期,我国曾经实行过一种土地制度,即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服役。这种土地制度是   

A.井田    B.均田制    私田制    D.公田制

 

查看答案

中国最精美的手工业产品大都来自 

A.官营手工业   B.家庭手工业

C.私营手工业   D.民营手工业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辛亥前后,人人言变法,人人言革命,太重视了制度,好像只要建立制度,一切人事自会随制度而转变。因此只想把外国现成制度,模仿抄袭。甚至不惜摧残人事来迁就制度。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一面高唱民主,一面痛斥旧传统,旧文化。我们试问是否民主政治可以全不与此一民族之文化传统有关联,而只经几个人的提倡,便可安装得上呢?……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言

(1)椐据材料一,归纳钱穆先生的主要观点。

材料二孙中山晚年颇为深刻地认识到,建立共和,“民权何由而发达?则从团结人心,纠合群力始”。可是,“十年以前,非特一般人不知共和为何物,即知识阶级亦鲜解共和真理”,更有甚者,许多人“不但不知共和的好处,反而希望满清复辟”。

——董方奎《评孙中山晚年政体思想的飞跃》

(2)材料二中孙中山的观点与课本关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论断是否矛盾?为什么?

材料三人大:第一、二、三、四、五届召开的时间分别是1954年、1959年、1964年、1975年、1978年。1978年起每五年一届,至现在已召开第十一届。

政协:第一、二、三、四、五届召开的时间分别是1949年、1954年、1959年、1964年、1978年。1978年起每五年一届,至现在已召开第十一届。

——根据中国网资料整理

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大于1982年全面修改了宪法,以后又通过四个宪法修正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200多件现行有效的法律。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7500多件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600多件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3)根据材料三,概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并指出该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趋势。

 

查看答案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正确的理解是

A. 澳门问题的解决是“一国两制”方针的首次成功运用

B.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C. 特别行政区享有完全的自治

D. “一国两制”的前提是实行两种社会制度

 

查看答案

“你可知Macao,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在20世纪90年代末,这恐怕是炎黄子孙最为熟悉的歌曲。Macao能够顺利回归,其因素包括

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

③英国的积极配合

④回归是人心所向,符合历史潮流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