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土地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资料。 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土地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资料。

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改革或变法都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到土地问题,请简要概述有关措施及其作用。

材料:鸦片战争前后,外国商人从中国收购大量农、副、土、特产品。其中以丝、茶为大宗。中国丝、茶的大量出口,刺激了国内丝、茶生产的发展。

(2)指出材料所述现象对近代前期中国农村经济造成的影响。

(3)根据下面两幅图片,指出20世纪50年代我国农村经济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并说明这些变化中哪些因素不利于我国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人民公社好”

(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生产模式发生了哪些变化?(要求答出两点)有何意义?

 

(1)①春秋时鲁国的“初税亩”,促使土地所有制逐步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 ②战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壮大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 (2)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商品经济逐步发展起来,中国农村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变化:完成了对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私有制,在农村建立了公有制;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公有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不利因素:人民公社化运动,脱离农村生产力状况,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4)变化: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业生产。 意义:调动了农民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解析】(1)结合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相关知识加以回答,结合材料要求涉及土地问题的改革,鲁国的“初税亩”强调按田亩收税实质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2) 材料“外国商人从中国收购大量农、副、土、特产品。其中以丝、茶为大宗。中国丝、茶的大量出口,刺激了国内丝、茶生产的发展。”表明在鸦片战争后,中国沿海地区农民出于国际市场的需求改种经济作物,说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第一问,由图片信息“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可以得出涉及的是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确立。第二问,不利因素,结合人民公社化运动过程中存在的急于求成等方面加以回答。 (4)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回答即可得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发展乡镇企业等。意义,结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非农产业的发展的意义加以回答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世纪30年代,世界形势风云变幻,大国的经济发展道路出现多样化的特点,然而在变化中我们也能发现一些相似之处。

材料一、法国《时报》在1932年1月发表评论说:“苏联不依靠外国资本而实现工业化,就是赢得了第一局”。苏联企业生产的产品的品种、数量、价格不是根据市场需求来决定和调整的,而是根据国家统一制定的指令性计划。工业化的资金只能从内部积累,1935年粮食收购一项,给国家预算带来200亿卢布以上的收入。1926—1940年,重工业增长18.4倍,轻工业增长6.2倍,农业增长26%。

———摘编自齐世荣、钱承旦、张宏毅《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史》

材料二、我们应该老老实实地面对我国今天的境况,而用不着畏缩逃避。……因此,首先让我表明我的坚定信念,那就是我们应该恐惧的唯一东西,就是恐惧本身……

——罗斯福就职演说1933年

材料三、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1936年,成为民国史上各项经济指标最好的一年。以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而言,由于有了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并设置了像资源委员会这样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发展最为迅速。具体表现在

 

时间

电力工业

煤炭

生铁

1920年

772百万千瓦

14.2百万吨

436815吨

30000吨

1936年

1724百万千瓦

26.2百万吨

958683吨

556347吨

增长率

9.4%

7%

9%

40%

 

 

——步平、荣维木主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摘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苏联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弊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斯福新政采取了哪些措施让人民不再“恐惧失业”。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中期,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的原因及主要影响。

(4)概括上述三国在这一时期经济发展中的共同之处。

 

查看答案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走遍了全世界的海港码头。到16世纪晚期,他们在印度洋、大西洋和太平洋海域的战略要地都建立了武装据点。这些武装据点的建立主要是为了

A. 保护商业贸易    B. 拓展殖民地

C. 传播天主教    D. 掠夺工业原料

 

查看答案

美国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说,“对我的西方朋友们,我得说:这是历史上一个富于动力的伟大时代……他(斯大林)不仅改变了俄国的生活,而且也改变了全世界的生活。”她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

A. 苏联形成了结构合理的工业体系

B.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C. 苏联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D. 斯大林模式充分调动了人民生产积极性

 

查看答案

1932—1933年,苏联在国内出现严重饥荒的情况下仍然向国际市场出售了281万吨粮食。这样做的目的或后果是

A. 为了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B. 为了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C. 有助于缓解当时国际上粮食短缺状况

D. 实际上有利于国际关系趋向缓和

 

查看答案

俄罗斯《20世纪祖国史》中曾这样评价赫鲁晓夫:“他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这里的“两面性”在其改革上表现为

A. 改革取得了成效,但未从根本突破斯大林模式

B. 改革废弃了计划经济体制,放手发展市场经济

C. 经济改革卓有成效,政治改革偏离社会主义方向

D. 涉及经济、政治两个方面,但是重心在政治领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