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下图是中国某一时期对外贸易路线图,据此可以推断,这一时期 A. 指南针的问世促进...

下图是中国某一时期对外贸易路线图,据此可以推断,这一时期

A. 指南针的问世促进了远洋航行

B. 国家统一保障海上丝绸之路畅通

C. 西方殖民势力渗透到东南沿海

D. 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海外贸易发展

 

D 【解析】材料没有涉及指南针的应用,排除A;当时我国政权林立,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西方殖民势力渗透到东南沿海的信息,排除C;由地图可知,我国正处于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实现南移,推动海外贸易发展,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地,到战国末期,黄河已有“浊河”之称,西汉时,黄河更是“河水高于地上”,下游地区水患频繁,引发土壤沙化和盐碱化。导致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在于

A. 争霸战争频繁

B. 生产工具的改进

C. 少数民族南下

D. 人口的大量迁移

 

查看答案

战国时期,民间私立祠、社数量大增,男女巫成为百姓信仰鬼神的关键人物,祭祀不再是固定时间的特定仪式,而变成他们的谋生手段。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当时

A. 祭祀活动干扰社会秩序

B. 儒家思想逐渐被统治者所接受

C. 礼崩乐坏影响民间祭祀

D. 社会转型使民间信仰趋于合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本协议缔约方,认识到在处理其贸易和经济领域的关系时,应当是为了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和大幅度稳步提高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扩大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和贸易,同时考虑根据持续发展的目标而有效地使用世界资源,寻求既保护和维持环境又以符合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各自需要和利益的方式加强这样的措施;进而认识到需要积极努力以确保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其中的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享有一个与其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份额;热切希望达成互惠互利的安排,大量减少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关系中歧视性待遇的目标……”

——《世界贸易组织协定》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中的三图片,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当今世界的哪三大区域经济集团?中国是其中哪一个组织的成员国?这些组织的出现,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哪种趋势?

(2)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是旨在促进各国市场开放,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材料二中的哪句话能表明这一宗旨?中国于哪一年加入该组织?

(3)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对推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哪一趋势(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材料一和材料二两种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东西部地区有关数据的统计

 

 

地区

土地面积(公顷)

耕地(公顷)

森林(公顷)

东部

106410

27840

15934

中部

325010

47930

74749

西部

524980

19130

37946

 

 

材料二:中国中西部地区(包括东北)共21各省区,占国土总面积的四分之三,总人口的三分之二;根据探明储量:中西部地区占90%以上的煤,石油的67.44%,天然气的75.56%,可开发水资源占96.82%。

——《我国中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及开发政策》

材料三: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大型的“准发达国家”板块——东部沿海地区,还有一个超大型的“新兴经济体

——中西部地区,中国两个板块的结合便产生了1+1大于2的中国效应。

——张维为《中国震撼》

材料四: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欧盟希望有一个统一的欧洲大市场。东欧国家有一亿多人口的庞大市场,与欧盟紧密相连,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素质较高且劳动力成本低。对中东欧国家来说,加入欧盟的过程不仅有助于实现国内各领域的转型,同时,国家间和解与信任的不断加强也有助提升地区稳定水平。欧盟东扩使俄罗斯的缓冲地带被冲破,战略空间被压缩。但欧盟东扩也面临着:如何定义欧洲和欧盟,即欧盟最终的疆界在哪里?欧盟成员国内部因经济发展的悬殊如何解决成员国的差异和分歧等问题。

——《欧盟东扩的历史与现实需求》

(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东西联动的中西部开发与欧盟东扩有哪些共同的因素?二者目标的主要差异性是什么?

(2)当欧盟东扩面临很多现实难题的情况下,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东西联动的板块结合为什么能产生1+1大于2的中国效应?

(3)由上史实,你能得出的主要启示是什么?

 

查看答案

图所反映的经济组织,其突出特征是   

A.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优势互补

B.成员国经济技术合作日趋多样化

C.成员国经济发展呈现出均衡化

D.成员国政治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