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 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C. 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D.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D 【解析】秦以前的封建政治是制分封制,是贵族政治,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属于官僚政治,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只适合郡县政治,不符合题意,排除;秦以前的封建政治是以血缘为纽带但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秦以前的封建政治不能起到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电视剧《红楼梦》中有“宝玉抢读贾环四不象灯谜”的场景。贾宝玉和贾环(宝玉之弟,为贾政的妾室所生)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但在剧中两人的地位却有天壤之别。从传统观念上看,导致两人地位悬殊的主要原因是

A. 分封制的影响

B. 个人素质的差异

C. 封建家长的喜好

D. 宗法观念的影响

 

查看答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917年,王国维接连发表《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殷周制度论》三作,运用“二重证据法”,以新出土的甲骨卜辞与纸上的旧材料参照对证,不但证实了《史记》关于殷商世系的记载大致无误,而且发现《山海经》《莲辞•天问》等古籍中的神话传说,也非全属荒诞,而是有相当的史实为依据,由此开出一条“古史新证”的路子来。同一年,胡适由美国留学归采,初登北京大学讲坛,讲授“中国哲学史”。胡适在北大,“丢开唐虞夏商,径从周宣王以后讲起”,认为“我们对于东周以前的中国古史,只可存一个怀疑的态度”,开出另一条疑古辨伪的道路

——据陈鸿祥《王国维传》

(1)根据材料,概括1917年王国维、胡适上古史研究思路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国维“古史新论”的研究方法及其创立的历史背景。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戊戌变法虽然未能取得成功,但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和反思。阅读材料

材料一康有为写道:“臣读各国史,只法国革命之际.君民争祸之剧,未尝不掩卷而流涕也.流血遍全国,巴黎百日而伏尸百二十九万,变革三次,君主再复,而绵祸八十年。城市为墟,而革变频仍,迄无安息,遂入汩渊,不知所极.”后来又在《法国革命史论》中写道:“吾国久废封建,自由平等已两千年,与法国十万贵族压制平民.事既不类,倡革命而言压制者已类于无病学呻矣

——《中国近代史料选辑》

材料二康有为指出,变政的核心就是实行君与民分享权力,君权与民权并存共荣的“君民共主”制。他从儒家思想中为民主寻根,并以西方思想化入其中,指出民主思想并非西方所独有,在儒家大同思想中也可以找到其依据,即所谓“民为主而君为客,民为主而君为仆”,追根溯源,君民共主制甚至起源于中国。康有为说:“夫先王之治天下,与民共之”,不但“进贤杀人”等大疑大事要谋及庶人卿士,有关国命存亡的战争,迁都等等要政,更要“待于国人之皆可”。

―摘编自吴乃华《试析戊戌维祈思想家的新民观》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对中、法历史的描述是否符合事实,分析他作此描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分析其在中国实行改良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中国

西方

古代

甲骨文的“呷”(民),像被用一刃刺瞎眼睛(或低眉顺目)的人,“盲其一目以为奴征”(或在人面前恭顺),即“民”为奴隶,被认为是蒙昧无知、不曾开化,没有道德可言的群氓。周秦以来“民”渐渐演变成了一个与“君主、群臣百官”相对应的字。古代将管辖一方的官员称为放牧者,“民”就如同牛羊是官员们的放牧对象。

——摘编自《“人民”词义的变迁》

希腊城邦(polis)是政治(politics)的词根,公民(politest)形成于城邦的政治生活中,即。属于城邦的人”,不包括妇女、侨民及奴隶,“凡有权参加议事和审判职能的人,我们就可以说他是那一城邦的公民”。人是城邦权利的主体,城邦属于全体公民所有

——摘编自《西方“公民”概念演变的历史考察》

近代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人民主权”理论,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人民”已经不再是懵懂、糊涂、任人支配的代名词,而是拥有权力、发表意见、参与政务的新主体。孙中山认为“专制国以君主为主体,人民皆其奴隶,共和国以人民为主体…国中之百官,上而总统,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也。

——摘编自《“人民”词义的变迁》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激发了欧洲城市市民平等意识的觉醒,市民逐渐演变为近代西方的公民。近代西方公民的选举权、参政权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扩展其范围的。

——摘编自《论述西方当代的选举制度》

 

 

上表是中西方关于“人民”含义的诠释。将表中“人民”含义的诠释进行纵向或横向比较,提取有关“人民”含义诠释的不同点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37年出版的《莱布尼茨哲学发展史》指出,莱布尼茨思想有两个源头,一是西方的柏拉图。二是东方的中国哲学。1773年霍尔巴赫在《社会的体系》中赞美孔子对政治与道德结合,以至于“在中国,理性对于君主的权力。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功效”,他主张以德治国,要求“欧洲政府必须以中国为模范”。汤因比(1889——1975)和池田大作(1928-)研究发现,就使破碎的世界整合,唯有靠中国而不是西欧或西欧化的国家,中国宗教世界观中存在的人道主义,如佛教所具有的合理主义,道教顺其自然的直感,将使中国文化为世界统一的文化主轴

——据王文科、白风城《论中国文化哲学对近代欧洲的影响》整理

材料二由于19世纪末欧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均居于优势地位,欧洲人自然会这样认为:他们的卓越地位来源于其文明的优越性,而这则又反映出他们作为一个种族的优越性。他们深信上帝创造的人上不同的,它将白人造得更聪明,所以白人能指导劳动,能指引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劣等种族。这样就有了“白人的责任”这一概念——用理想主义的责任来掩盖当时的帝国主义的一种说教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2017年11月30日至12月3日,中国共产党在北京举办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全球政党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来自120多个国家,200多个政党和政党组织的领导人齐聚北京,共商大计。这次大会名为“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主题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关好世界:政党的责任”。媒体报导:这样的大场面,在世界政党史上可谓罕见。在中国19大后开这样的会是非同寻常的,也是内涵深刻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共、中国推行全球治理模式、治理理念的伟大尝试,是中国全球治理改策的核心价值观念

——摘编自央视新闻的报道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文化对18世纪欧洲的影响,说明“欲使破碎的世界整合,唯有靠中国(文化)”的根据。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欧洲与当今中国对全球治理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