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
A. 开始使用铁器
B. 注重精耕细作
C. 尚未推广牛耕
D. 雇佣关系盛行
在春秋战国这一社会转型时期,下列现象或价值观最可能在社会上盛行的是( )
A. 争功逐利 B. 仁义道德 C. 礼乐教化 D. 无为而治
在秦朝,采取丞相、御史大夫与诸卿“朝议”的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这对于政治决策的重大意义是
A. 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
B. 安抚群臣,为君主效力
C. 展现民主,体现君主关怀
D. 进行廷辩,显示大臣才能
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指的是( )
A. 土地国有制度的最终确立 B. 井田制在历史上的完全消失
C. 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D. 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周代宗法制度是国家权力继承与分配的重要基础,强调“亲亲”、“尊祖”与“敬宗”,希望凝聚国族成员的力量。但宗法制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可能无法继续维持封建秩序,下列哪一现象可以说明这种变化?
A. 宗庙祭祀活动频繁,规模日大,导致民穷财困
B. 邦国各自发展,亲戚关系疏远,甚至互相兼并
C. 强宗大族垄断土地,使政府无法获取足够税收
D. 公卿大夫世袭,握有政权,阻碍官僚体制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
材料二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据人民版《历史·必修一》等整理
材料三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13日)
(1)根据材料一,分析黄宗羲为什么认为“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为了解决皇帝政务繁杂的问题,明成祖又建立了什么制度?这些措施起了怎样的作用?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主要意义。
(3)材料三的思想观点是在吸取什么历史教训的情况下提出的?概述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