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天子之子不皆贤...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

材料二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据人民版《历史·必修一》等整理

材料三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13日)

(1)根据材料一,分析黄宗羲为什么认为“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为了解决皇帝政务繁杂的问题,明成祖又建立了什么制度?这些措施起了怎样的作用?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主要意义。

(3)材料三的思想观点是在吸取什么历史教训的情况下提出的?概述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表现。

 

(1)明太祖废丞相,宰相节制君权、弥补君主不贤的功能丧失,导致明朝政治日益黑暗,直至败亡;内阁制度;强化君主专制,也是造成明朝后期政治黑暗的重要原因。 (2)从法律上宣告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是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座丰碑。 (3)“文化大革命”对民主与法制的严重践踏。表现: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重要讲话;五届人大三次会议,在推进国家领导体制改革和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方面迈出重要一步;1982年颁行经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1999年将“依法治国”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解析】本题考查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辛亥革命、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使宰相节制君权、用宰相弥补君主之不足的功能丧失,是明朝败亡的原因,因此第一小问,可以总结出答案。第二小问,解题关键是“明成祖”,根据所学可知明成祖为了解决皇帝政务繁忙的问题,设立内阁,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辅助机构,因此可以总结出答案。这一措施强化了皇权,但也是导致明朝后期政治黑暗的重要原因,因此第三小问答案即可总结出。 (2)根据所学知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法律上宣告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是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座丰碑,可以总结出本题答案。 (3)根据材料信息“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 1978年12月13日)”可以总结出材料三的观点是在“文化大革命”对民主与法制的严重践踏的历史场景下提出的。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后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表现为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重要讲话;五届人大三次会议,在推进国家领导体制改革和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方面迈出重要一步;1982年颁行经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1999年将“依法治国”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利益,分则有损民族的利益。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见示意图)

材料二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光辉业迹,已成定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首次合作,孙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二。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

——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节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地指出国民革命运动的结局。

(2)根据材料二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是什么?材料说到“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3)据材料三,指出作者的愿望,并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至少三条有利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

 

查看答案

下图是老孙先生保留的一张旧报纸,但中间有块空缺处被老鼠啃掉了,这里应该是漏掉了一个人名,此人是这个文件的发布者,他应该是

 

A邓小平

B.毛泽东

C.叶剑英

D.徐向前

 

查看答案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最主要的国际意义在于

A.一国两制成为国际社会广泛接受的基本原则

B.用和平方式成功解决了国与国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

C.中国在完成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建设性的一步

D.向世界宣告中国有解决港、澳、台问题的政治能力

 

查看答案

一国两制的构想首先针对哪一问题提出、又首先在哪一问题上得到成功的运用

A. 香港、澳门

B. 香港、台湾

C. 台湾、澳门

D. 台湾、香港

 

查看答案

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文化大革命如此定论:“‘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文革带来的严重灾难有( 

宪法沦为一纸空文  革命委员会成立  人民基本权利无法保障  政协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能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