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在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设置的“道”是( )
A. 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
B. 与郡同级的地方行政机构
C. 与县同级的地方行政机构
D. 与乡同级的地方基层行政机构
《史记•蒙恬列传》云:“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湮谷,千八百里。”关于这里的通道说法正确的是( )
A. 位于西南夷的五尺道 B. 为了加强北部边防而修筑的直道
C. 为征服岭南而修筑 D. 为了防止北部蒙古族的入侵
《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达到引文的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A. 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制
B. 设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C. 设御史大夫为副相,负责监察百官
D. 设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西周所采取的政治制度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公元前645年,晋国“作爰田”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赏给国人,使无地、少地的人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耕者对所获得的土地具有长期的使用权。此后,晋国接着“作州兵” ,以州为单位负担一定量的军赋。古时国中设乡,乡以下的行政单位是州、党、族、 闾、比,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一州二千五百家。晋国“州”的规模与齐国“乡”规模相近,管仲整顿军制在乡,晋国在“州”,都是对旧制度加以整顿,使其健全起来,人人得负担军赋,服兵投,因此晋国“甲兵益多”。公元前633年,晋文公将晋国军队由两个军扩大到三军,实行中军元帅既是行政首脑,又是三军统帅的军事体制。其后赵简子 “铸刑鼎”,公布成文法,并以军功免除奴隶藉身份。普国的一系列改革,使它成为春秋时最强大的国家。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时期晋国军事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春秋时期晋国军事改革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唐代文明是否兼收并蓄,有如下评价:
“唐代的社会和文化吸收此前数百年间的历史遗产,能够兼容并包地摄取外来的各种文化营养。”
—(《The Perspectives On the Tang》 A.Wright D.Twichetted 1973 YA Le)
“尽管在宗教、艺术、器物等方面,通过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等文明,对于唐代的习俗、生活发生着深刻的影响,但是唐代的官职、兵制、刑法、赋役等主要制度都渊源于先前的王朝,并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发生重大的改变。”
—张广达《唐代的中外文化汇聚与晚清的中外文化交流》
“当时的兼收并蓄,是为了追求大一统的极致,是要在差异中求一统,而非真正鼓励多元化的发展……开放趋势与保守倾向并存。”
—邓小南《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唐代史知识,围绕“开放”与“保守”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