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明清时期平均每年发生水旱等自然灾害超过18次,农业发展形势严峻。但是从16世纪中...

明清时期平均每年发生水旱等自然灾害超过18次,农业发展形势严峻。但是从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全国耕地面积约增加了3亿亩,不到50%,而人口却增加了近3倍。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 国家统一安定与民族融合    B. 农业生产技术出现了革命性变化

C. 高产农作物的引进与推广    D. 政府推行以土地为主的赋税政策

 

C 【解析】根据题干“全国耕地面积约增加了3亿亩,不到50%,而人口增加了进3倍”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明清引进了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从而养活了等多人口,C项正确。国家统一安定与民族融合有利于人口增长,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明清时期农业耕作方式依然是铁犁牛耕,农业生产技术没有出现革命性变化,排除B。明清人口的增长主要是因为高产作物的引进和推广,并不是政府推行以土地为主的赋税政策,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表为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A. 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 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 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 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查看答案

近代学者潘鸿声在1920—1924年,对长江、黄河流域12省区3000余户农家使用农具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査,发现这些地区的农具在构造和形制上没有多大改进,仍停滞在古老、简陋的手工操作阶段。这说明当时中国

A. 农业技术受西方影响有限

B. 小农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C. 经济受工业革命影响甚微

D. 民族工业引进机器困难重重

 

查看答案

明代中叶以后,江南湖州的农民大部分种桑养蚕,山东、河南许多农民种植棉花,湖广一带的农民则以种粮为主,苏州、福州、松江等地的人多从事纺织业。这种现象(   )

A. 说明了南北经济的差异    B. 推动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动

C.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 加速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

 

查看答案

晚明文献记载:“今诸夷进贡方物,仅有其名耳,大都草率不堪……朝廷所赐缯帛靴帽之属,尤极不堪,一着即破碎矣……近来物值则工匠侵没于外,供亿(供应)则厨役剋减于内,狼子野心,且有谇语(贵骂),谇语不已,且有挺白刃而相向者,甚非柔远之道也。”材料表明当时

A. 闭关政策遭到内部质疑

B. “海禁”政策出现较大松动

C. “天朝上国”地位发生动摇

D. 传统对外政策弊端显现

 

查看答案

宋代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手工业小商品生产、小商业经营、小雇佣劳动,从而出现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趋势。这一趋势

A. 冲击了地主所有制经济

B. 增强了小农经济的韧性

C. 扩大了农民的人身自由

D. 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提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