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蒋廷黻说,道光年间的中国人,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所以他们争所不当争,放弃...

蒋廷黻说,道光年间的中国人,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所以他们争所不当争,放弃所不应当放弃……。文中“放弃所不应当放弃”是指(    )

①五口通商 ②协定关税 ③治外法权 ④公使驻京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②③

 

D 【解析】试题分析:开放通商口岸,实行自由贸易,中国经济被迫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转型,与材料不符,故①错误;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贸易主权,与材料相符,故②正确;治外法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与材料相符,故③正确;公使驻京,虽然隐含直接向清廷施加压力的意味,但毕竟符合国际惯例,与材料不符,故④错误。故答案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洪迈在《容斋随笔》中称:“……监方镇之势,削支郡以损其强,置转运、通判使掌钱谷以夺其富,参命京官知州事以分其党,禄诸大功臣于环卫而不付以兵,收天下骁锐于殿岩而不使外重。”材料所反映的史实是(    )

A. 嬴政灭六国实现统一    B. 刘彻解决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C. 北魏迁都加强统治中原    D. 赵宋消除藩镇割据对中央的威胁

 

查看答案

庄符《潜夫论·考绩》:“群僚举士者,或以顽鲁应茂才,以桀逆应至孝,以贪饕应廉吏,以狡猾应方正,以谀谄应直言,以轻薄应敦厚,……名实不相副,求贡不相称,富者乘其财力,贵者恃其势要,以钱多为贤,以刚强为上。凡在位所以多非其人,而官听所以数乱荒也。”材料反映出

A. 察举制弊端日益暴露

B. 孝廉的标准不适应社会的发展

C. 九品中正制难以持续

D. 分科取士难以选拔高素质人才

 

查看答案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在二十四史众多的列传里,凡忠臣必然又是孝子。”这主要说明中国传统社会

A. 宗法血缘思想强烈

B. 君权至上意识浓厚

C. 家国一体观念普遍

D. 家庭伦理道德至上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朱思本(1273-1333 年),临川人。元武宗、仁宗时,朱思本多次奉命代天子祭祀五岳四渎等名山大川。因而得以旅行各地,实地考察地理状况。据载,朱思本在将近20年的时间里,足迹遍及今华北、华东、中南地区,“跋涉数千里间”。他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利用当时保存的图籍,更依据自己实际调查研究,前后花费了10年的时间,绘制了一幅《舆地图》。该图长宽2.1米,图幅很大,详细注明了元代地理的风貌,尽管朱思本仍采用了计里开方的绘法,但该图的精确度远远超过了以前的地图。《舆地图》因篇幅过大,不便保存,现已佚。明代罗洪先据《舆地图》曾广以成《广與图》,现从罗图中尚可见朱图之大概。

——摘编自房列曙、木华主编《中国文化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朱思本能够绘成《與地图》的因素。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朱思本绘成《舆地图》的意义。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国企改革大事记

1978年,国务院在四川选择重庆钢铁公司、四川化工厂等6家企业作为试点企业,允许企业在增产增收的基础上,提留少量利润作为职工奖金。

1979年,国家扩大了试点企业的范围,将生产计划、资金使用、产品销售、利润分配、人事安排等权力下放给企业。

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肯定了股份制是企业财产所有制的一种组织形式。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国家控制“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等国企改革思路。

1998年,上海宝钢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等一大批大型企业集团相继组建,并实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摘编自钟祥财《经济史学视域中的国企改革》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国企改革的阶段性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国企改革不断深化的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