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A. 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 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 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 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A. 坊市制度瓦解
B. 土地集中加剧
C. 农业技术进步
D. 海外贸易拓展
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 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 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 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赵尔巽,清朝遗老。1914年受中国古代修史传统的影响,袁世凯邀请赵尔巽出任清史馆馆长,令其主持编纂《清史稿》。赵尔巽所聘主要撰稿者大多功名出身,国学底蕴较深,有的是当世公认的专家学者,同时多为清朝遗老,歌颂清朝、宣扬忠君是他们的共同目标。《清史稿》的编纂初期筹备工作细致,进展也较为顺利。然至1917年夏,张勋复辟,战事一开,清史馆闭馆数月。后来恢复,勉强维持,经各方努力,1926年秋全稿粗具,商定三年终审定稿。1927年中,赵尔巽因病突然提出全稿立即付印,并筹措大量资金托人刊印。当年九月,赵尔巽病逝,政局动荡,刊印之期最终缩为十个月。这样,大量书稿来不及审阅修正,甚至根本没有审定,即付刊印。
——据邹爱莲、韩永福、卢经《清史稿纂修始末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赵尔巽主持编纂《清史稿》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对赵尔巽主持编纂《清史稿》进行评价。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俄罗斯外交文件显示出,随着日本在二战中的失败,美、苏两国领导人从地缘政治学的角度考虑在东亚建立新的秩序。斯大林关于朝鲜的主要考虑是要确保朝鲜半岛不再成为将来对苏联远东安全和利益产生威胁的基地和跳板。……在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上,斯大林接受了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明显不能实现的建议,就是对战后朝鲜实行托管,借此在美、苏两国的帮助和指导下建立一个民主政府。出于苏联与美国在亚洲合作的考虑,1945年8月,斯大林同样接受了美国在最后时刻提出的关于以北纬38°线为界将朝鲜分成两部分来接受日本投降的建议。一旦朝鲜半岛被分成美、苏两个占领区,朝鲜重新统一的机会就变得非常的渺茫。
——孟涛《朝鲜战争若干问题再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二战后美苏分区占领朝鲜半岛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苏分区占领朝鲜半岛的历史影响。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04年,清政府下令更定军制,确立新军为常备、侯备、后备军三等。其编制是仿照帝国主义国家军队的建制,分为军、镇、协、标、营、队、排、棚。“总统”为一军之长,执掌全军政令,其下依次为统制、协统、统带、管带、队官、排长、正副目。新军以镇为基本建制单位,每镇官兵定额12512人,由步、马、炮、工、辎重等兵种组成,设统制率领。镇下分协、标、营、队、排、棚,分由协统、标统、管带、队官、排长和正副目率领。平时以2镇为1军,战时则根据情况,或以3镇为1军,或合数军为一大军,由总统或军统率领。新军的中、下级军官多为国内武备学堂毕业生充任,间有少数学习军事的留学生。集兵方式采用募兵制,在体格、嗜好及文化程度上有严格规定。新军的品德教育以“忠义要旨”为中心,技术训练“以实用易学为主”。1905年清政府又计划在全国编练新军三十六镇,每镇包括步、马、炮、工程、辎重等兵种。1906年,清政府改兵部为陆军部,直接掌管新军编练事务。1910年,海军部正式成立,载洵为海军大臣;又仿陆军编制,订海军官制。
——据刘庆《清末军事制度的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军事改革的特点。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清末军事改革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