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元大德九年(1305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

元大德九年(1305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  )

A. 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    B. 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

C. 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    D. 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

 

B 【解析】材料信息“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说明中书省提高行政效率的意图;材料信息“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说明了中书省加强中央集权的意图,由此可知B项正确。A项不符合前一信息,故错误;C项不符合后一信息,故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人,要经过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父祖官名,内外族姻刑家之子.工贾殊类以及部曲、杂户、奴牌等,均无权参加。材料表明唐代科举

A. 重视门阀士族的利益

B. 有利于官吏素质提高

C. 社会基础得到了扩大

D. 具有严格的参考标准

 

查看答案

察举制在两汉时期历经损益。起初,被举荐的吏、民经皇帝策问后授官;后来,被举荐者需通过朝廷设置的相应科目考试后,才能得到官职。这说明察举制

A. 按出身授官不能适应统治需要

B. 逐渐被九品中正制取代

C. 以考举士成为主要的选拔方式

D. 选拔官吏标准趋向客观

 

查看答案

“位卑权重、位高权轻”是中国古代设置官吏的重要原则,对品级较低者委以重任便于控制。以下符合这一原则的是  (    )

A. 秦始皇时期的“三公”    B. 汉武帝时期的“中朝”

C. 唐太宗时期的“三省”    D. 宋太祖时期的“二府”

 

查看答案

据《秦律·置吏率》记载,秦朝时国家任免官史虽有统一的固定时间,但也可随时调换或补缺。这反映了

A. 官僚政治具有一定灵活性

B. 当时政治体制还不够完善

C. 皇权专制统治具有随意性

D. 国家官史的腐败现象严重

 

查看答案

有学者指出:“它赋予了君主以天然的政治领袖和道德领袖的双重权威人格,否定了民众作为独立的政治主体的存在意义,从而在理论上堵塞了近代民主法制制度产生的道路。”这里的“它”指的是

A. 郡县制

B. 分封制

C. 宗法制

D. 君主专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