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察举制在两汉时期历经损益。起初,被举荐的吏、民经皇帝策问后授官;后来,被举荐者需...

察举制在两汉时期历经损益。起初,被举荐的吏、民经皇帝策问后授官;后来,被举荐者需通过朝廷设置的相应科目考试后,才能得到官职。这说明察举制

A. 按出身授官不能适应统治需要

B. 逐渐被九品中正制取代

C. 以考举士成为主要的选拔方式

D. 选拔官吏标准趋向客观

 

D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起初,被举荐的吏、民经皇帝策问后授官;后来,被举荐者需通过朝廷设置的相应科目考试后,才能得到官职”,可见没有体现察举制按出身授官,排除A。九品中正制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题干没有体现九品中正制,排除C。以考举士成为主要的选拔方式是指隋唐时期创立的科举制,排除C。根据题干可知,察举制由地方举荐到朝廷考试,说明选拔官吏标准趋向客观,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位卑权重、位高权轻”是中国古代设置官吏的重要原则,对品级较低者委以重任便于控制。以下符合这一原则的是  (    )

A. 秦始皇时期的“三公”    B. 汉武帝时期的“中朝”

C. 唐太宗时期的“三省”    D. 宋太祖时期的“二府”

 

查看答案

据《秦律·置吏率》记载,秦朝时国家任免官史虽有统一的固定时间,但也可随时调换或补缺。这反映了

A. 官僚政治具有一定灵活性

B. 当时政治体制还不够完善

C. 皇权专制统治具有随意性

D. 国家官史的腐败现象严重

 

查看答案

有学者指出:“它赋予了君主以天然的政治领袖和道德领袖的双重权威人格,否定了民众作为独立的政治主体的存在意义,从而在理论上堵塞了近代民主法制制度产生的道路。”这里的“它”指的是

A. 郡县制

B. 分封制

C. 宗法制

D. 君主专制

 

查看答案

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A. 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 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C. 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 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查看答案

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盘庚迁都时对众人说:“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下列与材料主旨最相符的是

A. 统治者以占卜方式决定国家大事

B. 神权长期被政权所控制

C. 统治者借神权抬高自己权威

D. 统治者借武力强化统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