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民园年间,许多知识分子忧国忧民,思考国家的发展道路。阅读下死材料: 地球的面皮有...

民园年间,许多知识分子忧国忧民,思考国家的发展道路。阅读下死材料:

地球的面皮有限,而列强的欲望无穷。在这个情势下,亚洲人民只有三条道路可走。其一,是效法列强的武备以自救,代表是日本,以武力自救,“卖灵魂以得邦围”,不是值得我们赞美的;其二是因不肯效法而沦为列强的奴属,代表是印度;其三,是凭着自己的天才,为去创造一条新道路。彷徨于这两条歧路之间,而又未能另自创出一条新道路者,则有我们的中国。

帝国主义在我国所发生的不幸结果,我们都已知道。远者如鸦片战争及它的结果,近者如英国强占威海卫,俄国强占大连湾,德国强占胶州湾。在这丑恶的两条道路外,我们能另想出一条自尊而又能自救的新道路吗?这条新道路是可以找到的,但却不是容易找到的。

——摘编自陈衡哲《西洋史》(1924年)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19世纪后期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就材料中作者提出的中国“道路”问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

 

略(结合中国19世纪中后期的沉沦、抗争与探索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说明) 【解析】本题是本试卷考查知识最多的题目,它几乎涵盖到了整部中国近代史,考查的能力水平高。解决本题首先要读懂材料内容,归纳出中心观点,然后再依据这个观点进行阐述。其次要选准论据,这个论据要准确而典型,影响大。材料短短的几句文字高度概括了中国近代史上的“旷古未有的变局”的原因及影响,学生围绕着这个观点进行整合答案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教;足天下谓西夷无之矣,然考之则不然,东西律例,以法为宗,今按法国律例,民律第三百七十一条云:“凡一切子女,无论其人何等年岁,须于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第二百一十三条云:“凡为妇者,应为其夫者所管属。”

——康有为《与朱一新论学书》

材料三在对待这个大传统的态度问题上新文化运动没有“全部摒弃”“彻底否定”的看法,陈独秀认为,中国文明,包括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实际上与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相联系相一致。上海某报批评北京大学设立“元曲”的课目,指元曲为“亡周之音”,认为不当讲授。陈独秀反对这一看法。他还公开承认,钱玄同废除汉字的主张近于急切,是对传统语言文字用了“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

——搞编自李良玉《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建》

请同答:

(1)依据材料,概括儒家思想对于封建统治所产生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及产生这一特点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4)综上所述,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历经起伏,请概括影响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

 

查看答案

古代中国人通过观察大象,明方向、知季节、告农时,逐渐积累了天文学知识,萌生和发展了古代的天文学。这说明古代中国人掌握天文知识的目的是

A. 神话统治阶级

B. 服务于小农经济

C. 服务于祭祀活动

D. 战胜自然灾害

 

查看答案

你可能已经习惯了乘坐舒适的火车旅行。更愿在明亮的的灯光下读书,这些是两次工业革命所带给人们的便利,至于这两次工业革命的名称,我们习惯分别称之为“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这样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A. 通讯工具不同

B. 生产方式不同

C. 交通工具不同

D. 能源动力不同

 

查看答案

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一文中指出:“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为此而发起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的主要功绩是

A. 推翻了封建专制政体

B. 动摇了中国正统思想统治地位

C. 推动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D. 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查看答案

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按此次序排列,在中国近代化进程出现的代表人物应该是(  )

A. 曾国藩——蔡元培——孙中山

B. 孙中山——蔡元培——曾国藩

C. 曾国藩——孙中山——蔡元培

D. 蔡元培——孙中山——曾国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