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心态探析》指出,鸦片战争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对传统文化产生“认同危机”,对自身所担当的社会角色发生了疑虑的同时,依然有着浓烈的对传统的依恋情绪。这导致当时的知识分子
A. 坚守“夷夏之辨”观念
B. 全面开展中西交流
C. 倡行“中体西用”
D. 提出“以商制夷”主张
明朝成化、弘治时期,朝廷将强迫轮班匠亲身到指定地点服役逐步改变为纳银代役,无力纳银者则允许亲身服役。到嘉靖末年,轮班工匠一律征银,朝廷以银雇工。上述变化
A. 使此后人身依附关系全部废除
B. 为私营手工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C. 有利于明朝政府增加白银储备
D. 使明朝政府财政收入大大提高
《通考·选举考》载,北周时期,掌管选举的“苏绰为六条诏书,其四曰:擢贤良。绰深思本始,惩魏齐之失,罢门资之制,其所察举,颇加精谨。及武帝平齐,广收遗逸,乃诏山东诸州,举明经幹理者,上县六人,中县五人,下县四人。”这反映出北周时期
A. 世族门阀制度受到抑制
B. 高姓大族失去选官资格
C. 选官考试依据儒学经典
D. 所选官员具备真才实学
在汉代儒者看来,春秋战国以来的社会政治变迁严重破坏了三代以来延续已久的“天命有德”的政权合法性理论,全面“复古政制”成为时代的必需。汉武帝的实践继承了儒家“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理念,为传统王朝确立了基本的礼制模式。汉武帝确立的“礼制模式”
A. 突出天命的神圣性和绝对性
B. 使儒学具有了纲常伦理色彩
C. 为专制集权提供了理论基础
D. 以道德教化来稳定统治秩序
有学者指出,“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这一封邦建国体制,以卿大夫和士组成的侯的“国”为基础,这就是后来儒家在东周礼崩乐坏之后,为恢复西周礼制而重提“齐家治国平天下”,将“家”和“国”放在“天下”之前的重要缘由。这说明
A. 周王通过诸侯和卿大夫直接控制地方
B. 先秦时期礼乐制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
C. 诸侯和卿大夫逐步取得了天子的权威
D. 儒学产生于恢复传统礼制的过程之中
经济全球化是历史的必然。
材料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宗旨和作用是:稳定国际汇率,使国际货币关系有了统一的标准,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正常运转。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进行全球化的发展援助,客观上推动了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是,该体系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和贸易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美国依赖美元的特权地位,增发美元代替黄金,作为输出资本,购买外国货物、企业以及支付海外驻军的庞大费用。于是黄金大批流入美国,加强了美国称霸世界的实力
——宋鸿兵《货币战争》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如何“稳定国际汇率”的?并简要评价布雷顿森林体系。
材料二(20世纪以)这些事件以不同方式阻扼并打乱了经济全球化的正常进程和秩序,破坏了各国、各地区的经济交往。但是经济全球化进程并未因此而停止,恰恰相反,正是这些事件的发生使人们认识到战争(不论热战还是冷战)和对峙只能损害全人类的经济发展,损害人类社会的进步。……因此,这一阶段既是经济全球化受阻的时期,同时也是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的孕育时期。
——关立新《经济全球化历史进程、现实特征及研究基础》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以阻碍经济全球化进程和秩序的因素。具体分析这些因素又是如何孕育着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
材料三20世纪后半叶,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自由的全球贸易体系以及稳定而灵活的汇兑体系为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快速增长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外国投资和外国贷款等形式的资本流动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也组建了区域性经济团体,如“东南亚国家联盟”,致力于消除地区间的贸易壁垒
——沈汉主编《资本主义史》
(3)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后半叶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