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长期以来,美国推行的“门罗主义”...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长期以来,美国推行的“门罗主义”以及强加于拉美人民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他们产生了反美情绪。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德、意法西斯在拉美大量投资严重损害了美国在拉美的经济利益,使美国在拉美的地位受到很大打击,引起美国的不安。因此,美国推行“睦邻政策”。1933年罗斯福在“论美日”演说中强调“睦邻政策”。就是在政治上任何美洲国家不应干涉另一个美洲国家的内政,在经济上奉行美洲国家之间的互惠贸易协定的政策。“睦邻政策”宣布后,罗斯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美国同拉美的关系。1934年,美国废除强加于古巴的“普拉特修正案”;同年,美国同海地签订了美军撤出海地的协定;1936年签订《美国一巴拿马协定》,取消了美国对巴拿马的干涉权等。“睦邻政策”的实施,受到了拉美各国的广泛欢迎……福斯特在《美洲政治史纲》-书中指出“睦邻政策只是把旧的帝国主义改头换面一下……但实质上,总的控制权还是控制在美国手里。”

——摘编自郑长彬《美国外交战略及其效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在拉丁美洲推行“睦邻政策”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美国在拉丁美洲推行的“睦邻政策”。

 

(1)背景:美国政策引起拉美厦感;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德、意法西斯在拉美大量投资严重损害了美国在拉美的经济利益;美国开始推行罗斯福新政。 (2)评价:“睦邻政策”的实施,受到了拉美各国的广泛欢迎,对团结拉美各国人民加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行列起了积极作用。但它同时也蒙蔽了拉美人民的视线,使他们误认为“睦邻政策”标志着拉美在国际上平等地位的开端。事实上,美国通过玩弄外交手段却继续加强了对拉美各国的控制。 【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美国在拉丁美洲推行“睦邻政策”的背景按照材料分层次概括即可,例如,美国推行的“门罗主义”等使产生了反美情绪所以有必要推行“睦邻政策”、罗斯福为了国家利益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美国同拉美的关系等均是可以作为答案的。 (2)美国在拉丁美洲推行的“睦邻政策”的评价要抓住本质问题——“睦邻政策”不过是 美国玩弄的外交手段而已,但在客观上、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起到改善美国与拉美关系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效果不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06年,清廷颁布中央官制改革方案,规定“刑部改为法部,专任司法。大理寺改为大理院,专掌审判”,晚清司法改革由此开始。大理院效仿西方,是近代意义上的最高法院,时人称其为三权分立之肇端。“改寺为院”的理由十分牵强——出洋考察的大臣们认为大理院名称更接近西方和日本的“大审院”,操作更为简单易行,实际上是地位较低的大理寺改为最高法院,可减少对皇权的制约,实现清政府大权统于朝廷的改革目标。法部与大理院分权后,一切司法事权全归以往参与陪审、复核死刑的大理院掌握,昔日大权在握的刑部竟成“闲曹”,于是部院相争,改革遭遇重重阻力。正是由于清廷“大权统于朝廷”的内在需求,导致其官制改革方案,对于司法机构的改革路径,设计并不合理——为了以行政掌控司法,将位高权重、实质具有最高法院功能的刑部改设为最高司法行政机构,而将位卑权轻、并无最高司法审判权力的大理寺改为最高司法审判机构,仍然压低其品秩,以便控制。这种角色错位,导致大理院与法部之间龃龉不断,据理力争的大理院与负隅顽抗的法部,陷入激烈冲突的漩涡,严重影响了司法改革的进程。同时,这种改革路径,致使最高司法审判机构出身卑微,一开始就低人一等,位居行政机构之下,为司法独立埋下了观念障碍。

——摘编自韩涛《晚清官制改革中的“改寺为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司法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司法改革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名言

出处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论语》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司马迁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

“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吉鸿昌

 

 

——摘编自叶小文《多少沧桑付流水,常念家国在心怀》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一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需有史实依据。)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除了英国以外,在16到18世纪的尼德兰地区(荷兰),法国西北部,德国等地的乡村手工业都有发展。这种乡村工业的主要部门是乡村纺织业,后来为冶铁业、制革、制皂等行业。在英国的维尔特郡,当本地羊毛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时,至少17世纪起,呢绒商就向北至林肯、东至肯特的那些郡收购原料,有时还到北爱尔兰收购,而产品都是运往本国乃至欧洲各地。在1640年,英格兰乡村劳动力参与工副业的平均比例大约60%。由于乡村人口广泛参与工业活动,致使农村单一的经济结构得以改观,西欧的由家庭从事的手工业生产逐渐被商人资本所支配,手工业者逐步变成工人,使传统的农民家庭转变为资本主义性质的“家内制工业”。西欧的传统乡村工业,为产业革命和经济起飞准备了重要条件,被称为“工业前的工业化”(原始工业化)。

材料二  中国传统乡村工业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家庭手工业。特别是手工纺织业。但这种传统乡村工业发展的原因却是地主对佃农的残酷剥削和紧张的人地矛盾。作为副业的乡村手工业自始至终就是传统农业的天然和必要的补充,成为传统社会的乡村调节人地矛盾、维持生活的一条基本途径。中国的传统乡村工业的发展到明代中后期达到一个顶峰,但中国却并未因此而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叶春辉《中国传统工业化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欧传统乡村工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传统乡村工业的发展对西欧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西欧传统工业发展相比中国传统手工业发展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国传统手工业没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经济因素。

 

查看答案

下图为1819年德国面家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的《雪中的修道院墓地》。它虽然在透视上很准确,但画面的场景仍然超越现实:光线太过完美,教堂过于雄伟,周围的森林过于对称,而且葬礼队伍也走的不是地方(葬礼不会发生在废墟中)。该作品

A. 体现出面家对理性的崇尚

B. 反映出科技进步的深刻影响

C. 表达了画家对社会的赞美

D. 表现了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查看答案

有美国学者指出:“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时,许多欧洲人感到美国——虽然友好——在某些方面变得专横。美国的经济体制、资本和文化在入侵欧洲,尽管欧洲已经从二战的破坏中恢复。”这折射出

A. 欧共体推动了欧洲的迅速崛起

B. 北约组织出现分裂倾向

C. 美国主导欧洲体系遭受挑战

D. 政治多极化格局的出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