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有的执政官是未经正当选举上台的,被称为僭主,他们一般出身贵...

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有的执政官是未经正当选举上台的,被称为僭主,他们一般出身贵族,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受到流放等惩罚。这种现象表明,在当时的雅典

A. 贵族垄断国家政权

B. 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

C. 平民没有政治权利

D. 政治生活缺乏法治基础

 

B 【解析】由于未经正当选举上台,尽管僭主们“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下场往往非常悲惨,说明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不是经过民主程序上台的领导人不能得到拥护,故B项正确;“僭主”本身就是贵族,从其下场来看,不能反映贵族垄断国家政权,排除A项;C项不符合史实,且从材料中的“重视平民利益”来看,平民是享有政治权利的;D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实际上未经正当选举上台、尽管政绩斐然也遭到惩罚是法治程序正当性的体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梭伦废除了以城邦公民人身作抵押的所有债务,以财产多寡为标准重新划分城邦公民的等级,设立四百人会议作为最高行政机关。这些措施

A. 调整了公民内部不同阶层的利益关系

B. 推动了雅典民主政治建设走向顶峰

C. 体现了机会均等、公开、公平的原则

D. 实现了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的设想

 

查看答案

“公元前6世纪早期,许多经济状况相同的(希腊)城邦都经历了贵族和平民之间的残酷内战,往往长达数十年。然而,在雅典,一个名叫梭伦的贵族以各阶级调停人的身份出现,为阶级纷争设计了一个出路。”下列属于梭伦改革内容的是

A. 剥夺贵族的土地

B. 铲除贵族的政治特权

C. 废除债务奴隶制

D. 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努尔哈赤在起兵统一东北地区的过程中,对汉人实行“拒敌者杀之,不与敌者勿妄杀”的“恩养”政策。对于进入东北地区的汉人,要求“军事不许扰害居民,劫夺财物”……对于劫掠汉人财务者,“悉行擒拿,贯其耳鼻”……在女真人与汉人的接触过程中,侵害妇女之事屡屡发生,如“掠汉人有夫之妇,杀汉人三人”事件,以杀两人,罚四人,革职一人结案。“自申年八月至酉年闰三月,发给新附人口者三千三百零六仓石。天命六年,释辽阳狱中官民,查削职闲住者复其原职”。

在东北秩序重建的过程中,努尔哈赤的成功在于采取了“恩养”归降汉人的政策,并通过认同中原文化来争取汉人之心、创建“中原”帝业。虽然,努尔哈赤在征战的过程中对拒不投降的汉人实行野蛮的屠戮……。但是,我们应该对努尔哈赤整合女真人与汉人之间民族关系所付出的努力给予肯定。

——何博《民族整合与文化认同:努尔哈赤汉人“恩养”政策》

(1)据材料概括努尔哈赤的“恩养”政策。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努尔哈赤“恩养”政策的意义。

 

查看答案

【历史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21年11月,华盛顿会议召开。12月,美、英、法、日四国签订《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规定相互尊重、共同维护各自在太平洋区域的利益,条约生效之日,英日同盟即行废止。在会谈中,美国国务卿休斯还提出了关于限制海军军备的建议,他主张:暂停各国正在建造或计划建造的主力舰;参照与会国的现役海军力量,确定英美两国重型舰只的总吨位各为50万吨,日本为30万吨。英国代表贝尔福表示同意休斯的提议。但日本代表加藤坚决反对美国提议的5:5:3的比例,提出10:10:7的要求,结果遭到英、美的一致反对。日本代表又提出,如果接受美国方案,那么作为交换条件,日本原来在中国的权利应得到承认,美国在太平洋诸岛的防备应维持现状。经过激烈争论,美、英、法、意、日五国最终签订了《关于限制海军军备的条约》,规定五国主力舰总吨位限额为美、英各52.5万吨,日本31.5万吨,法、意各17.5万吨;对于美、英、日所占岛屿的要塞一律维持现状。条约同时还指出,如果缔约任何一方在和平时期认为新的形势影响到它的国防利益,各缔约国应举行会议,对条约加以修正。

——摘编自陶诗永、宋洪章《火山口上的分赃:脆弱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提议限制各国海军军备的意图,并分析英国同意美国提议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国《关于限制海军军备的条约》的历史意义。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明朝时,明太祖朱元璋把恢复和发展经济特别是复兴北方作为首要任务。移民垦荒、减免赋役、遍设军屯等奖励的措施,使全国耕地面积迅速增长;铁产量大幅度提高,工业总产量占全世界的2/3以上。与此同时,从万历元年(1573)至崇祯十七年(1644)间,葡萄牙、西班牙、日本诸国通过贸易输入中国的银圆,至少有一亿元以上。加之长途贩运的发展,国内的商品经济更加发达,因而开封城内得以汇聚全国各地的商货,“京城、临清、南京、秦安、济宁、衮州各处客来贩卖不断”,极大地丰富了开封的消费市场。

——曹兰《明代开封消费市场初探》

材料二明朝中叶以后,明朝人的生活发生了转变,我们今天称之为“由俭入奢”。到了晚明时代,人们转为了追求纵欲与奢靡。这起初只是官员与商人们的追求,然后是自上而下,很快便影响到整个社会,造成“士凤俭薄,民风奢侈”的世态……晚明竞奢风气的意义不仅在于竞奢本身,而更在于对于社会奢侈风气的全新的论点,因为这才体现出了高品生产冲击下出现的前所未有的全新的现象。正当晚明奢靡风气盛行,而人多以为忧的时候,在松江府(今上海松江县)一个名叫陆楫的人提出了全然不同的观点,他认为“有千万人之奢华,即有千万人之生理。若欲变千万人之奢华而返于淳,必将使千万人之生理几于绝,此天地间损益流通,不可转移之局也。”(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上)

——商传《晚明社会转型的历史思考》

(1)根据材料一说明明代开封经济发展的条件。

(2)面对晚明这种“奢靡”风气,材料中陆楫提出了怎样的观点,你如何看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