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中国 外国 17~18世纪 思想家李贽在狱...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中国

外国

17~18世纪

思想家李贽在狱中自杀,其著作在明清两代均被列为禁书。

宋应星《天工开物》刊刻。

雍正设立军机处。

广东十三行成立。

乾隆帝接见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并拒绝了英国开口通商的要求。

牛顿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

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

启蒙运动。

瓦特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

英国派遣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目的是想打开中国门户,开拓中国市场。

美国1787年宪法正式生效。

法国大革命爆发。

19世纪

两次鸦片战争。

洋务运动。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甲午中日战争。

孙中山创立兴中会。

戊戌变法。

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英国议会改革。

马克思主义诞生。

美国以炮舰威逼日本打开国门。

俄国农奴制改革。

《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

日本明治维新。

20世纪初

中华民国成立。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俄国十月革命。

 

 

——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

上表为17~20世纪初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涉及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示例1 论题:中西两种不同的近代化道路 阐述: 西方: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中国:首先改变有形的物质,然后改变政令,最后变革人心。 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及启蒙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理性”和“科学”构成了西方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在启蒙思想影响下,英美法等国先后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蓬勃开展,大机器生产方式确立,欧美国家相继实现工业化,进一步推动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普及。 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展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先后爆发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但真正的民主共和没有实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旗帜,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示例2 论题:17~18世纪中西文明不同的发展趋势 阐述:中国自然经济依然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 清朝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得到强化。英国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美国通过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共和政体。 中国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实质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没有引起中国社会的变革;西方启蒙运动是一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启蒙思想成为后来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西方成功实现了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明清时期中国依然处于农耕文明阶段。 示例3 论题:西方文明的冲击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阐述: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和完成,西方列强侵华,给中国带来灾难,但工业文明的冲击也给中国带来近代化的机遇。 两次鸦片战争,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运动出现,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发展。 甲午中日战争及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深重,戊戌变法主张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制。 伴随着西学东渐,封建思想受到冲击,中体西用、维新思潮、民主共和思潮、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启蒙。 总之,中国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被迫开始近代化进程,加速了由农耕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17到20世纪初期中外社会发展状况的对比,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的提取、归纳并充分利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论证的能力。首先,从上述中外历史大事年表中分别找出能够说明一个主题的史实来确定主题。如中西两种不同的近代化道路。其次,结合所确立的主题,根据材料和所学中西方的近代化史实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进行充分论证即可。注意:至少三组史实,尽量做到逻辑严密,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时代

征兵制度

春秋之前

只有贵族才能当兵,需自备昂贵车马

进入战国后

战争规模扩大,平民逐渐加入士兵队伍

秦汉时期

从平民良家子弟中选拔士兵,男子一生中需为国家服役2年

唐代

选出部分农民成为府兵,授以土地;府兵平时务农,战时自各武装参战,免除赋役;府兵之外的普通农民则无需服兵役。唐中以后府兵逃亡甚多,政府只得出钱募兵

宋代

政府出钱招募雇佣兵组成军队,雇佣兵为金钱目的打仗,专职当兵,训练有素

 

 

——摘编自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我国古代征兵制度的发展趋势。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趋势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李贽深刻揭露那些道貌岸然的道学家,“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他打破了对封建时代最高的思想权威孔子的迷信,认为道学的一切祸害均源于孔子,因此决不能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他辛辣地嘲笑道学家对孔子的项礼膜拜,是一犬吠影,众犬吠声。李贽又对儒家经典进行批判。他指出:“六经、《语》《孟》”,“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至论乎?”

——摘编自孙开泰《李贽的反道学思想》

材料二:陈独秀认为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从来没有民主与科学,所以应当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洁、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他的思想主张在当时的先进分子、广大青年和群众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摘编自曾乐山《五四时期陈独秀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李贽、陈独秀有关儒家学说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人思想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李贽、陈独秀二人思想的影响。

 

查看答案

钱穆先生在《如何研究政治史》一文中指出:“汉武时代所创始的盐铁政策,即就近代观念言,亦系一种颇为进步的经济政策。……直到清代,中国社会从未能有垄断性的大资本家出现,即是此项政制之绩效。中山先生倡导……其实亦在中国传统政制中有渊源。”那么,孙中山先生所提倡的应该是

A.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C. 结束专制,创立民国

D. 民族革命,坚决反帝

 

查看答案

阅读以下“1950—197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年均增长率的比较统计图”。该图反映这一时期

A. 美国经济因冷战对峙而陷入低迷

B. 日本国力超越美欧跃居世界首位

C. 经济力量决定一超多强政治格局

D. 西欧经济迅速恢复并有高速发展

 

查看答案

罗斯福政府在实行“以工代赈”时规定,所招募的青年工人必须保证将每天工薪的一半寄给家中。此规定意在

A. 培养青年人勤俭节约精神

B. 增强青年人的社会责任感

C. 大幅减少政府的福利支出

D. 扩大社会消费群体的数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