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

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陆九渊

 

D 【解析】 试题分析:首先,要材料捕捉关键信息,明理、重要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明理可知是理学有关,“仁义”指得是陆九渊所说的“本心”就是仁义之心,选项D符合题意;A选项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题意的明理不符。董仲舒主张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选项与题意无关,C选项是认为要用外在手段来明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名儒邵雍说:“室中造车,天下可行,轨辙合故也。苟顺义理,合人情,日月所照,皆可行也。”张载认为:“天下国家无皆非之理。”由此可见,二人均认同

A. 天理与人欲的对立关系

B. 先义后利的儒家追求

C. “理”是万物的本源

D. 家国天下的社会责任感

 

查看答案

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并成为黄巾起义的工具。而东晋道教代表人物葛洪认为黄巾军领袖张角“诳眩黎庶,纠合群愚,招集奸党,称合逆乱”;同时强调“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信道求仙者应“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葛洪的主张

A. 体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

B. 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C. 反映了下层民众的诉求

D. 动摇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查看答案

某思想家指出,“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法政独出于主,而不从臣出。”春秋战国时期实践这一思想最成功的地区是

A.

B.

C.

D.

 

查看答案

东汉光武帝为更换太子而颁布的诏书中,先引《春秋》,然后说:“《春秋》之义,立子以贵。东海王阳,皇后之子,宜承大统。皇太子强,崇执谦退,愿备藩国。父子之情,重久违之。其以强为东海王,立阳为皇太子,改名庄。”这表明儒学在当时

A. 开始成为国家的正统学说

B. 适应统治需要成为官方哲学

C. 作为政府选官制度的标准

D. 成为封建君主的政治利用工具

 

查看答案

《春秋》是鲁国史官对时事流水帐似的记录的总称。从历史的眼光看,是一部后人所谓的“断烂朝报”,但经孔子修订整理后,成为儒家典籍,被后世统治者所推崇。原因在于其

A. 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

B. 具有了伦理教育的功能

C. 起到了维护贵族社会的作用

D. 确立了纪传体史学体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