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对雅尔塔体制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 反映了世界人民对和平与安全的渴望,具有一定的...

对雅尔塔体制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 反映了世界人民对和平与安全的渴望,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B. 具有大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色彩

C. 结束了欧洲国家作为世界中心的国际格局

D. 标志着两大阵营的冷战对峙局面最终形成

 

D 【解析】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雅尔塔体制就如何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以及维护世界和平等问题达成了协议,反映了世界人民对和平与安全的渴望,具有一定的进步性,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雅尔塔体制也具有大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色彩,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雅尔塔体制奠定了美苏两极格局,结束了欧洲国家作为世界中心的国际格局,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雅尔塔体制不是两大阵营的冷战对峙局面最终形成的标志,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38年5月,英国外交大臣致电法国外长说:“一旦捷克斯洛伐克问题未能获得和平解决,法国政府不应对英王政府的态度抱有任何错误的幻想。”这段话的实质是

A. 向法国表示英法共同行动的愿望

B. 英反对法国与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结盟

C. 要求法国在捷克问题上对德妥协

D. 向法国表明将对德国采取强硬态度

 

查看答案

以下对联合国权力运行机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A. 维和行动必须通过联合国大会批准

B. 安理会由中、法、苏、美、英五大国组成

C. 安理会在决定实质问题时实行大国一致的原则

D. 安理会的任何一个理事国都拥有否决权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A. 两者都是在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国际组织

B. 两者的宗旨都宣称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C. 两者都曾被少数大国操纵而成为其工具

D. 两者均将不同制度的和平共处纳入国际体系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0年,俄国的铁产量为22.8万吨,同期的英国为228.5万吨,法国是40.6万吨,德国是20万吨。1860年时,俄国的铁产量达到29.8万吨,同期的英国则为388.8万吨,法国是89.8万吨,德国是50万吨。                     

——《世界近现代史》

材料二  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

时间

企业数

工人数(人)

产值(千卢布)

1860年

99

11600

7954

1879年

187

42000

51937

 

(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源是什么?

(2)材料二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历史信息?说明了什么问题?

 

查看答案

在俄国的历史进程中,亚历山大二世所主持的农奴制改革对于推动历史发展起到了至关

重要的作用,被誉为“解放者”“改革家”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充里米亚战争后,俄国人意识到)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我们已为 与文明的这场斗争做什么准备工作了吗?……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 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著《全球通史》

材料二    1857 年 l 月 3 日,沙皇政府成立了农民事务秘密委员会。参加委负会的大多为 大贵族地主,他们并不热心改革,委员会没有解决任何问题。为借助舆论的力量化解来 自封建地主的阻力,亚历山大二世首先让报纸公开讨论农民问题,同时下令成立一个秘 密委员会讨论解放农奴问题。……1861   年沙皇颁布“二二九法令”,规定农奴获得人身 自由,土地归地主所有,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 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人民版教材【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之《1861 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材料三    《亚历山大二世》实行的以解放农奴为中心的资产阶级改革,是俄国统治阶级 在克里未亚战争失败以后,痛定思痛,励精图治,追赶西方的重大举措,它把彼得一世、 叶卡捷琳娜二世和王历山大一世的改革推进到新的阶段,也是俄国自封建君主制向资产 阶级君主制过渡的重大步骤。当代人不无理由地称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为“大改革”。

——刘祖熙《改革与革命》

请回答:

(1)怎样理解材料一中“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

(2)据材料二分析亚历山大二世为推进改革进程所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在史学家的眼中,俄国的农奴制改革被称为 “大改革”?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从这场改革中得到的启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