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材料一:《史记》卷五七《周勃世家》:周亚夫为丞相,窦太后欲封王信为侯,景帝犹疑不...

材料一:《史记》卷五七《周勃世家》:周亚夫为丞相,窦太后欲封王信为侯,景帝犹疑不决说:“请得与丞相议之”。《史记》卷一百七《武安侯列传》:田蚡于武帝时为丞相,“入奏坐语移日,所言皆听”。

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摘自《贞观政要》

材料三:“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权柄,学士鲜所参决。”

——引自某史书《职官志》

请回答:

(1)秦朝丞相的职能是什么?从材料一可知丞相的政治地位怎样?

(2)唐太宗在丞相作用上的看法如何?他又是怎样做的?

(3)根据材料三推知这是哪一朝代官制的变化?材料中的“帝自操权柄”是什么意思?“帝”指的是谁?

(4)从三段材料中皇帝对宰相(丞相)态度的变化,你能看出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什么趋势?

 

(1)协助皇帝处理政事,位高权重。 (2)认为设置宰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 做法:由率相等官员先集体议政;皇帝最后决断。 (3)明朝:全国的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明太祖朱元璋。 (4)相权逐渐遣到削弱,君权逐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并发展。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趋势”才是本题的题眼。 (1)第一问 皇帝日理万机,丞相是皇帝的助手,当然是助理万机。所言皆听,足以证明宰相位高权重。秦朝丞相的政治地位肯定很高,因为秦朝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越往后发展,丞相的地位是越来越低,秦朝丞相的权利还是挺大的,政治地位还是很高的。到朱元璋时直接去掉了丞相,丞相的悲剧下场是历史的必然。 (2)第二问实际是在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度,既然唐太宗设置了三个宰相,当然唐太宗在丞相作用上的看法如何是积极的,就是回答三省六部制度的积极作用,例如: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他又是怎样做的”其实就是考察三省六部制度的运转程序。三省六部制度的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 (3)“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很明显是明朝朱元璋的废丞相权分六部。“帝自操权柄”关键在于“权柄”绝对不是一般的小权利,而是全国的军政大权。“帝”当然是朱元璋。秦朝丞相的政治地位肯定很高,因为秦朝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越往后发展,丞相的地位是越来越低,秦朝丞相的权利还是挺大的,政治地位还是很高的。到朱元璋时直接去掉了丞相,城乡的悲剧下场是历史的必然。 (4)“皇帝对宰相(丞相)态度的变化”关键是要明白“皇帝对宰相(丞相)态度的变化”是怎样变化的,材料一皇帝高看宰相,到材料二皇帝重视宰相,再到材料三皇帝废除宰相,反正经历了高看、低看、再直接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不去掉不痛快的历程,不难总结出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什么趋势:相权逐渐遭到削弱,君权逐步强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查看答案

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成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可见当时

A. 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

B. 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

C. 贵族的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 平民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

 

查看答案

在古罗马的法律中引用了这样一个案件:在一个公共广场上,一名理发师为一名奴隶刮胡子。另外两个人在附近玩球,其中一个人不小心用球砸到了理发师,导致他割了奴隶的喉咙。依据罗马法,在公共场所刮胡子是愚蠢的,因此奴隶本人对该事件负责。这表明罗马法

A. 有利于调解矛盾,规范行为

B. 保障平民权益,实现社会公平

C. 本质是维护私有制和贵族利益

D. 是古代世界上最完备的法律

 

查看答案

古罗马《民法大全》:“父亲的罪名或所受的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因为每一方的命运均取决于自己的行为,而任何一方都不得被指定为另一方所犯罪行的继承人。”材料所体现罗马法的主要原则是

A. 保护弱者

B. 人人平等

C. 公正合理

D. 注重证据

 

查看答案

(题文)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如果公民试图自杀,必须事先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 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

B. 法律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

C. 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D. 自杀有违崇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