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三菱是从明治维新以后白手起家的。三菱资本原始积累的最大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三菱是从明治维新以后白手起家的。三菱资本原始积累的最大特点是:除了使用一般的资本原始积累的手段以外,还高举振兴民族海运业的旗帜,以政府的特权保护和海运独占地位为杠杆,一举扩大了企业的规模和资本的积累。当时,政府的保护形态主要是作为生产手段的船舶、工厂和矿山的廉价出售和航运助成金的发放,其次是为船舶的购入和修理提供贷款等。

——《三菱财阀史》

材料二作坊里的日本人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他们在数百年不被外族征服的优越中,在精神层面上向来蔑视一切外来文化。但出门便是深深的海洋而且资源贫乏的现实,又使他们充满生存危机感,所以在技能层面非常注重乃至模仿先进的东西。在国弱时,他们谦卑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地在作坊里加班加点消化,乃至超越。一旦确信自己在技能上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其不意地创造神话。

——《作坊里的日本人》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三菱创业阶段的发展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日本人“心灵紧闭”和“眼观八方”的具体表现及影响?

 

(1)通过多种手段扩大资本原始积累:如利用民族振兴的社会心理、利用政府扶植的有利条件、利用海运独占的有利地位。 (2)眼观八方:殖产兴业(或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文明开化(或提倡西方文明,发展近代教育) 心灵紧闭:保留封建残余(天皇制、武士道精神等) 影响:积极角度: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成为亚洲强国,推动日本现代化发展 局限角度:封建残余影响其现代化发展进程, 军国主义思想使其走上向外扩张道路,给亚洲人民带来学生灾难 【解析】(1)根据材料中“高举振兴民族海运业的旗帜,以政府的特权保护和海运独占地位为杠杆,一举扩大了企业的规模和资本的积累。”可以看出三菱创业阶段的发展特点。 (2)根据材料二,“他们在数百年不被外族征服的优越中,在精神层面上向来蔑视一切外来文化”可见日本人本质上是心灵紧闭,并不会认可先进的别国文化,形成了封建残余。但是受制于本国的发展,“在技能层面非常注重乃至模仿先进的东西。……,然后悄悄地在作坊里加班加点消化,乃至超越。”可见日本人在发展上在努力学习西方。影响应从两方面回答即积极方面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消极方面主要是封建残余使日本走上了殖民扩张之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世纪上半期的俄国报纸上曾经有出售家奴与阉马的广告。有饲养吹笛唱歌等专长的农奴竟与马匹同列。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

——亚历山大二世1856年3月的一次讲话

材料三1861年《解放农奴宣言》载:“农民这样地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为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材料四1863年沙皇政府报告书:“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特别是在原来利用的附属地面积超过了现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们不肯缴代役金;他们拒绝服役或希望保留原来三天的劳役的办法。”

材料五据统计,1860-1890年,俄国的生铁产量增加了2倍,钢产量和棉纺织业都增加了3倍,而煤炭产量增加超过了19倍,石油产量增加了200多倍。在此期间,俄国整个工业产量增加了6倍,铁路线增长了35倍多。

——《俄国社会经济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说说农奴的处境。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材料二,分析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三表明农奴解放后获得了哪些权益?材料四中“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的原因是什么?依据上述材料简要评价俄国1861年改革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日夜思索这句话(神的裁判表现在神本身,正如所写的:“义人靠信仰生活”),神终于怜悯我,让我明白:神的裁判就是义人蒙受神恩所经历的裁判,就是信仰,而那段话的意思就是:《福音书》表现了神的裁判,被动的裁判,慈悲为怀的神通过它让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

——马丁·路德

人的得救与否,不是靠斋戒、忏悔、赎罪,而是完全由上帝预定,人的意志无法改变。人在现世的成功与失败,就是得救与否的标志,就是“选民”与“弃民”的标志。

——加尔文

材料二1529年,都铎王朝的亨利八世开始与罗马教廷走向决裂;1533年,亨利八世宣布禁止英国教会向罗马教廷缴纳贡金;1534年,英国国会通过了“至尊法案”,宣布英国国王是“英国教会在地上之唯一最高首脑”。从此,英国完全脱离了罗马教廷的控制,成为一个新教国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两人的基本主张是什么,其共同点是什么。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这次宗教改革有何显著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宗教改革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北魏兴起于蒙古高原,初以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为首都,为便于向南扩张而以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为南都,后遂迁都平城。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平城被称为北京。

——华林甫《中国地名史话》(齐鲁书社)

材料二迁居洛阳的鲜卑族人,经过三十年,大体上已经汉化。一个统治民族仅仅经过三十年时间,就与被统治民族相融合,不能不说是孝文帝汉化政策的极大成功。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中华书局)

材料三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进步的现象。特别是那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原汉族的少数民族,一旦走进黄河流域这个汉文化的摇篮,他们就终究要融入这个汪洋大海之中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归纳北魏迁都的过程及特点。北魏不断迁都的原因是什么?

(2)孝文帝改革对鲜卑族的发展历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你是如何认识材料三的观点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dí,即买进粮食)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矣。

——《商君书·外内》

材料二熙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

熙宁五年(1072年),颁行市易法。在京城设市易务(后改为市易司),以100万贯作本,负责平价收购商人滞售的货物,赊货给商贩贩卖,也向商贩发放贷款。商贩赊货物及借款,需以财产作抵押,5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二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在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及目的。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对商业的态度及目的。

 

查看答案

材料1941年7月18日,斯大林致信丘吉尔,要求英国在法国北部或北非两线开辟反击希特勒的新战场。对此,英国认为“……从军事观点看,除了我们已经采取的行动以外,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影响俄国主要陆军和空军的作战行动,他们必须自救。”

1941年底至1942年初,美英在讨论联合作战的战略方针时,英国认为应集中美英力量进攻北非,然后集结足够兵力,进攻北欧、西欧和南欧;美国提出在1942年美英集结兵力横渡英吉利海峡,进入法国本土。

1943年1月,美英商讨西欧登陆计划,英国坚持先从北非进攻意大利西西里岛,后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而美国认为应迅速在英国和北非集结兵力进攻法国的布勒斯特半岛和布伦,因两国意见不一,开辟第二战场的问题暂时被搁置起来。

1943年底,美英苏三国首脑召开德黑兰会议,正式否定了丘吉尔的巴尔千计划,确定了美英军队于1944年5月在法国西北部登陆,发动“霸王战役”。

(1)据材料,概括说明英国关于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主张的变化。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