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有史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篇章中写道:“到9月中旬,德国人已经打到这座城市的中...

有史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篇章中写道:“到9月中旬,德国人已经打到这座城市的中心,在那里他们陷入了困境《……战役已不是运动战,而变成了“老鼠战”,人们在地下室里、在屋顶上、在小巷、院子和下水道里短兵相接。"“这座城市”是

A. 奠斯科

B. 库尔斯克

C. 斯大林格勒

D. 阿拉曼

 

C 【解析】:莫斯科保卫战开始于1941年10月一直持续到1942年1月,库尔斯克大会战开始于1943年7月5日一直持续到1943年8月27日,阿拉曼战役开始于1942年10月23日1942一直持续到年11月3日,这三场战役与材料中的时间都不相符,所以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德国、意大利、日本三国法西斯势力的对外纲领和目标是

A. 摒弃资产阶级议会民主体制

B. 实行极权统治

C. 限制资本家和地主,保护中下层劳动者

D. 侵略扩张,称霸世界

 

查看答案

丘吉尔说:“我们不要将这次援救说成是胜利。战争不是靠撤退(指敦刻尔克撤退)而赢的。但是,这次援救却孕育了胜利。”“这次援救却孕育了胜利”是指

A. 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B. 加强了英法军队的联系与合作

C. 为日后的防御和反攻保存了力量    D. 鼓舞了英法人民的斗志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牛顿已发现了一个数学上能证实的根本的宇宙规律……实际上,自然界好像是一个巨大的机械装置,按照通过观察.实验.测量和计算可予以确定的某些自然法则进行运转。……因而牛顿的物理学分析方法现今开始不仅被应用于物质世界,而且被应用于思想知识的整个领域及人类社会。正如伏尔泰(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所说的,“整个自然界.所有行星竟会服从永恒的法则,而且一种身高5尺的小动物竟能不顾这些法则,完全按照自己的怪想随心所欲地行动,这是非常奇异的”。寻找决定人类事物的这些永恒法则,是法国大革命之前的所谓的启蒙运动的实质。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在一片“牛顿被推翻了”的叫喊声中,爱因斯坦说:“……但是,人们不要以为,牛顿的伟大工作能被这一理论或者任何别的理论代替。他伟大而明晰的观念,作为自然哲学领域里整个近代概念结构的基础,将永远保持它独特的意义。”

(1)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牛顿物理分析方法的特征是什么,并指出牛顿经典力学产生的影响。

(2)为什么人们认为“牛顿的伟大工作”会被相对论代替?材料二中爱因斯坦的回答展现了他怎样的人格魅力?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398年,16岁的建文帝继位,开始“维新之政”。他倚重黄子澄、方孝孺等文臣,发布宽刑省狱的政策,对洪武年间的一些冤案、错案予以平反纠正。建文年间,囚犯人数大幅减少。建文二年(1400)颁布诏令“江、浙赋独重……宜悉与减免,亩不得过一斗”。他又省并州县,4年间撤并了许多州、县和巡检司。

同时,针对“诸王多不驯服”的问题,建文帝与亲信大臣密议削藩。建文元年(1399)2月,颁布“诸王毋得节制文武吏士”令,对诸藩王的权力进行节制。建文帝的削藩政策引起藩王的极力反对。建文元年7月,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举兵“靖难”,攻入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

——捕编自吴德义《政局变迁与历史叙事:明代建文史编撰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建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立帝改革的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并井回答问题。

 

伏尔泰

“孔夫子不徽爱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员……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既不谈奇迹,也不沙及玄虚,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

毛泽东

“秦始皇比孔于伟大得多,秦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讲空话的。儒家满口仁义道德……单就这独霸中国,使我们思想界不能自由,都欲做二千年偶像的奴隶,也是不能不反对孔子的。”

《论语》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僵。”“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历史解释”是高中历史新课标提出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据此,根据材料三,选定孔子思想的一个角度,确定主题,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判。

(要求:史论结合,逻辑顺畅。评分说明:主题明确分析合理、有论有史、层次分明、逻辑顺杨评判准确全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