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A. 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

B. 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C. 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 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

 

B 【解析】孔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影响四季万物;韩非子认为天是永恒的,不会消亡;“天法道”,老子用“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即天也是有其客观规律的,三者都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所以本题选B。CD两项所反映的只是材料中的一个方面,不全面并非家共同的主张,所以可以排除C和D。材料的观点是针对天人关系提出的,并不涉及政治主张,所以A项是错误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南北朝后期,门阀地主衰落、庶姓寒人逐步兴起。世家大族为了阻挡百姓寒人进入仕途,常常采取考试的方法,考试成为常制。据此可知,当时

A. 考试成为选官主要方式

B. 社会结构固化难以变动

C. 科举制度的雏形己经出现

D. 庶姓寒人成为入仕主流

 

查看答案

董仲舒说:“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宣扬“天人感应”学说

B. 要求君主遵循天道,施行仁政

C. 反映了董仲舒对儒学的新发展

D. 君主的地位不是不可动摇的

 

查看答案

“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以上反映的是

A. 春秋时期的道家思想

B. 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

C. 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

D. 汉武帝时期的儒家思想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95年康有为率领千余举人开展公车上书。在上书中,一方面提出“迁都西安,整军再战”的“权宜应敌之谋;另一方面,提出了“立国自强之策”,希望光绪帝实行开矿、机器生产的富国之法,勤工、惠商的养民之法,立学堂、开报馆的教民之法,以及每十万户选一议郎,“上驳诏书,下达民词”的主张。

材料二:1937年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宣言倡导“迅速准备与发动民族革命战争”,“实现民权政治,安定民生”,并重申中共中央“为三民主义的实现而奋斗、取消推翻国民党的暴动政策、取消苏维埃政权、改编红军”的四项保证。

(1) 分析两则材料背景的相同之处,概括两则材料中的相似主张。

(2) 两则材料中,为了实现其目标采取了什么不同的对策?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李贽深刻揭露那些道貌岸然的道学家,“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他打破了对封建时代最高的思想权威孔子的迷信,认为道学的一切祸害均源于孔子,因此决不能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他辛辣地嘲笑道学家对孔子的项礼膜拜,是一犬吠影,众犬吠声。李贽又对儒家经典进行批判。他指出:“六经、《语》《孟》”,“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至论乎?”                 

——摘编自孙开泰《李贽的反道学思想》

材料二:陈独秀认为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从来没有民主与科学,所以应当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洁、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他的思想主张在当时的先进分子、广大青年和群众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摘编自曾乐山《五四时期陈独秀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贽、陈独秀有关儒家思想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李贽、陈独秀二人思想的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