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元前5世纪出现在希腊的智者学派,他们主张“人是万物的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元前5世纪出现在希腊的智者学派,他们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正义、善德、真理等价值标准跟人的需要和兴趣有关,是由人制定的。世间没有客观的评判标准和永恒的真理。这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

材料二 一个为非作歹的坏蛋,摇身一变,披上一件法衣,成为了神父。“本来是只吃羊的狼,现在竞成了牧羊人”。而且声誉日增。他编造了一套神话,骗取了一个头脑简单的妇女,使她还以为蒙受天使的垂爱。但神父好计败露,成了过街老鼠。

——《十日谈——第四天,天使出丑》

材料三 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繁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路德选集》

材料四 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其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2)材料二、三所反映的思想有何相似之处。指出它们发生的时代背景。

(3)归纳材料四所体现的思想,并指出这一思想的历史影响。

 

(1)内涵:把讨论的重点从认识自然转到认识社会,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的意义,否定神或命运等超自然的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具有高度的自信。 (2)相似:都体现了人文主义;都抨击教会。 背景:都是发生在西欧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兴起的时代。 (3)思想:权力相互“制约与平衡”。 影响:为资本主义确立一套政治构想,对资产阶级的立法规范起了积极作用。 (4)萌芽阶段:强调人的价值; 发展阶段:主张发展个性; 成熟阶段:构建理想社会 【解析】(1)依据材料一智者学派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把讨论的重点从认识自然转到认识社会,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的意义,否定神或命运等超自然的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具有高度的自信。 (2)材料二讲的是坏蛋变成神父的故事,作者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薄伽丘;材料三提出因信称义,作者是宗教改革时期的马丁·路德。二者的相似之处在于都体现人文主义,对教会进行了抨击。二者发生在14—16世纪,都是发生在西欧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兴起的时代。 (3)依据材料“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思想即权力相互“制约与平衡”。其思想的作用在于为资本主义确立一套政治构想,对资产阶级的立法规范起了积极作用。 (4)人文主义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滥觞是智者学派,发展出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强调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发展阶段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提倡人性,反对神性;倡导个性解放,反对盲从盲信。成熟阶段是启蒙运动,发展到构建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高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朱熹《朱子语类》卷十三

“礼虽纯为天理之节文,而必寓于人欲以见。”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八

材料二 中国明清之际确乎存在着一种其精神特质与欧洲启蒙运动的精神特质多少有些相似的思潮。但是,明清之际启蒙思潮与欧洲启蒙运动毕竟是在不同时代和不同文化背景下发生的,其精神特质有很大差异。首先,中国明清之际启蒙思潮则发生在16—17世纪的资本主义萌芽时代。此时的中国,在产业方面,尚只是在工商业较发达的苏(州)、杭(州)等桩少数地区出现少量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与之相应,社会中尽管逐渐分化出了一个强烈要求发展工商业的市民阶层,却尚远未形成一个资产阶级;就是市民阶层在社会上的势力也显得很单薄,根本不足以与当时仍然强大无比的封建势力相抗衡。其次,中国明清之际启蒙忍潮,发生在一个具有以“天下为家”和皇权至上为主要特征的政教合一文化传统的社会里。这种文化的实质,在于封建宗法等级制度。这种制度,到了明清之际,主要由于受到商品经济的冲击和政治剧变等因素的影响,发生了空前严重的危机。

——摘编自周可真《明清之际启蒙思潮与近代欧洲启蒙运动》

材料三 明清之交,顾炎武、黄宗羲痛心之余,对中国的文化,包括政治制度与思想方式,均有深刻的探讨;其破陈立新的精神对嘉靖、万历以来的文化风气有传承,但也有批判;这种精神,堪称中国近古以来的一段启蒙精神。如果没有清廷严酷的成权压制,斩断了这样的反思检讨与创新尝试,中国文化后来的演变,或未必再有三百年的僵化。

——许倬云《万古江河》

(1)根据材料一,概括朱熹和王夫之思想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明清之际启蒙思潮产生的时代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明清之际思想领域的变化。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中后期,随着中国封建制度的弊端日益显露,作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理学体系已变得不能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道德,理学已经衰变为“游谈无根”、“竭而无余华”的空洞说教,完全以抄袭“宋人语录”及“策论”为治学圭臬。人们对理学产生了深深的信仰危机。

——王杰《明清之际:思想的冲突、批判与创新》

材料二 (王阳明)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谓宋周、程二子后,惟象山陆氏简易直捷,有以接孟氏之传。而朱子《集注》、《或问》之类,乃中年未定之说。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摘编自《明史》

材料三 阳明论政,大略以孟子《礼运》为蓝本。虽足针砭专制,究非真出新创。……至宋元之世,儒学化为理学,理学又专尚程朱。……末学弊极,浸至是非以孔子为权衡,纲常致个人于桎梏。……阳明继起,乃明揭思想解放之赤帜,发为学贵自得之论。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归纳明代中后期统治危机的突出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阳明认为出现危机的主要因素。

(2)据材料二,指出王阳明认为探究天理的途径。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阳明主张如何“致良知”。

(3)据材料三,概括阳明心学形成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王阳明的思想与明清之际儒家思想有何共同之处。

 

查看答案

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这一思想体系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孟子·梁惠王》

材料二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地事天也,尤下之事上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新哲学的创立者必须建立一套包含宇宙论、伦理学和知识论的体系,以宇宙论解释宇宙的诞生,以伦理学讨论整个人类问题以及确立人生行事的价值,以知识论确定实然和应然知识的基础。这个新哲学叫做程朱理学。

——张君励《新儒家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归纳孟子对于“忠君”的看法。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思想有何变化?这种变化是为了适应何种政治需要?

(3)根据所学知识,列举材料三中所述理学在“宇宙论”“伦理学”和“知识论”上的理论分别是什么?

 

查看答案

在国外学术视野中,邓小平南方谈话不仅是邓小平革命生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个已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发生了重大影响的重要事件。南方谈话的巨大作用表现在

A. 指引了中国前进的方向

B. 消除了国内改革的分歧

C. 促进了对外开放的步伐

D. 巩固了市场经济的成果

 

查看答案

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为世界无产阶级提供了一个取得革命成功的样板,但中国共产党最终却走了一条与“十月革命”大相径庭的革命之路。这主要在于中国革命

A. 领导阶级的不成熟

B. 比俄国面临更大困难

C. 拥有广泛社会基础

D. 与俄国具有不同国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