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对于如何提拔人才、选取人才,王安不提出了“教之、...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对于如何提拔人才、选取人才,王安不提出了“教之、养之、取之、任之”的系统人才观。(其中的》“养之”,即优待和载培人才。“饶之以财,约之以礼,或之以法”。……“任之”,即任用人才。任用之道,关键是任人唯贤,任人唯才、任人唯德。

——武玉环《王安石变法失败错在用人》

材料二:1863年6月18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了国务会议提文的《大学幸程》,取消了教育部督学对大学的种种干预,恢复了1835年被尼古拉一世取消的大学自治。……1864年6月14日,就布了《关于初等国民学校条例》,其中规定允许社会团体和私人创办小学。……1864年11月19日,颁布了《中学章程》。根据这个章程,中学分为古典中学和实用中学(重点学习教学与自热科学)两类。

——刘祖熙《改革与革命》

材料三:1872年9月,文部省颁布技育改革法令……《学制》改变了德川时代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转而重视科学技术校育。《关于奖励学业的告谕》,宣扬学问是立身之本,并批判了以往教育的误区:“认为学术系士人以上之事,至于农工商以及妇女则置之度外,不知学问为何物”。大力提倡教育机会均等,“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

——措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编著《新编日本通史》

(1)据材料一,分别概括“养之”和“任之”的特点实施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亚历山大二世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3)据材料三,指出日本教育改革在内容和对象方面的变化。

(4)练上所述,谈谈你对教育与改革关系的认识。

 

(1)特点:“养之”既鼓励(或优待)又约束。 “任之”既强调才又强调德。 目的:为变法培养人才、制造舆论。 (2)内容:扩大大学自主权;鼓励社会与私人办学;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3)变化:内容方面:由儒家经典到科学技术。对象方面:由“士人教育”到国民教育。 (4)改革推动教育,教育服务改革。 【解析】(1)据材料“饶之以财,约之以礼,或之以法”即可得出养之的特点;据材料“任用之道,关键是任人唯贤,任人唯才、任人唯德。”即可得出“任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重视人才的选拔旨在为变法培养人才。 (2)据材料“恢复了1835年被尼古拉一世取消的大学自治”、“其中规定允许社会团体和私人创办小学”、“实用中学(重点学习教学与自热科学)两类”加以归纳概括即可。 (3)据材料“改变了德川时代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转而重视科学技术校育”、“大力提倡教育机会均等,‘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回答即可。 (4)结合上述回答和所学知识可知,教育和改革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北宋初年出现了“将不识兵,兵不识将”的局面,军队战斗力大为削弱。造成这一局面的直接原因在于统治者实行

A. 养兵政策

B. 守内虚外政策

C. 经常换防各地驻屯军队

D. 一职多官

 

查看答案

宋太祖下列改革措施中因果关系不正确的是

A. 行政权改革——机构重叠——财政困难

B. 财政权改革——机构臃肿——财政困难

C. 军权改革——兵将不识——战斗力削弱

D. 军权改革——藩镇消失——外部威胁消失

 

查看答案

当时北宋的都城东京流传着这样的歌谣:“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这句歌谣称赞的人主持了什么改革

A. 商鞅变法

B. 庆历新政

C. 王安石变法

D. 孝文帝改革

 

查看答案

北宋时期,出现“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 官僚占有大量土地

B. 北宋王朝纵容地主兼并土地

C. 地主占有大量土地

D.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存在

 

查看答案

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民贫乏食”。造成这种统治的根源是

A. 统治衰退

B. 起义频繁

C. 兵力不足

D. 吏治腐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