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景云二年(711年),唐睿宗发布政令“分置二十四都督府”,最后以权重难制为理由取...

景云二年(711年),唐睿宗发布政令“分置二十四都督府”,最后以权重难制为理由取消上述改革,设置十道按察使,后罢;开元二年(714年)复置十道按察使,至四年又罢,八年复置,十年又罢。这主要说明唐朝(  )

A. 最高统治者忽视对地方的行政治理    B. 地方行政运行机制日益完善

C. 通过分化事权削弱地方权力    D. 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矛盾心理

 

D 【解析】唐代统治者为解决地方治理的困境,不断调整对地方的行政管理政策,这充分说明了唐王朝既惧怕地方事权过重,又无力直接控制千百个州县的矛盾心理,故选D。从题干看,统治者非常重视地方治理,排除A;B项在题干材料中未体现,排除;宋代通过分化事权来削弱地方权力,排除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汉代以秩六百石刺史监察二千石郡守唐代以八品监察御史巡按郡县、察六部县令从七品六部尚书正三品);明代十三道监察御史仅为七品。以上材料表明

A.君主专制制度的日趋完善

B.古代监察有以小驭大的特征

C.古代监察体系日趋制度化

D.古代监察制度促进了吏治的发展

 

查看答案

历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曾提出历史三段论将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大阶段。从封建到帝制的第一次转型是指(    )

A.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C. 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

D. 君主立宪制取代封建君主专制

 

查看答案

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下图变化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  )

A. 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 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 从集权政治向分权政治转变    D. 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查看答案

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 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 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 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查看答案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 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 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 制度法令的统一

D. 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