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秦朝以来,在中国社会治理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秦朝以来,在中国社会治理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这与西方中世纪政治分裂、王权式微的状况截然不同。中央集权的核心是君主专制。秦汉以后,皇权集中成为中国政治的一大趋势。到清代,皇权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君主独裁成为清朝的“祖制”、“家法”,神圣不可侵犯,即所谓“天下大事,皆朕一人独任”。16世纪以后,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西方殖民势力的东来,“大一统”具有了新的时代意义。在这个时期,实现国家统一、抵御外来侵略成为明清两朝中央政府肩负的重要历史任务。

——摘编自高翔《中国古代政治的三大传统》

材料二  公元前5世纪中期,雅典公民总数大约4万人。在大约10年的时间里,有近5000名公民,即30岁以上公民的四分之一左右,担任过负责为公民大会决定议案、接待外来使节、负有重要监督职责的议事会议员。在此期间,议事会每天需要通过抽签产生一名主席。一个雅典公民担任议事会主席的机会,比一个赌徒掷出某个点的概率都要大。还有陪审法庭,它让雅典30岁以上的公民中,每年大概有四分之一以上有过听审经历。正因如此,雅典民主政治也成为一种迄今为止公民最广泛参与国家管理的制度。

——摘自晏绍祥《雅典民主政治的危机与民主信仰的重塑》

(1)据材料一、二,指出古代中国与雅典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异,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形成原因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古代中国与雅典两种不同政治制度的利弊。

 

(1)差异:君主专制;人民主权。 原因:①中国:大陆文明;大一统帝国;集权思想;农业立国。②雅典:海洋文明;小国寡民;重视民主;工商业发达。 (2)中国: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但也容易引发腐败、损害民权。雅典:成为人类政治民主的源头,利于保障民权;但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局限于小国寡民的城邦。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第一问学生从材料中“中央集权的核心是君主专制”“公民最广泛参与国家管理的制度”概况;第二问学生结合古代中国、雅典的自然地理环境、国家政策等方面来回答即可。 (2)本题学生分别答出古代中国专制制度、雅典民主制度的积极作用和弊端,本题要求学生较好的基础知识,难度适中。中国政治的利弊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及容易导致腐败评论;雅典政治的利弊从民主有利于保障民权但容易导致权力滥用,局限于小国寡民的城邦角度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美国思想家托马斯·潘恩在针对选民资格的各种限制时说:“你们要求一个人有值60美元的财产,不然他就不能投票。如果一个人有一头值60美元的公驴,今天这个人是一个选民,而明天这公驴死了,他便根本不能投票了。请问,究竟谁是选民?是这个人还是那头公驴?”他讥讽和嘲笑的是(     )

A. 选民居住年限限制    B. 选民纳税额限制

C. 选民财产资格限制    D. 选民文化程度限制

 

查看答案

翻开美国历史,包括克林顿在内,共有九位总统曾在美国众议院被提案弹劾。其中有泰勒、强森、克利夫兰、胡佛、杜鲁门、里根、老布什和克林顿,民主党和共和党领袖均未能幸免。它体现了美国政体的哪一重要原则(     )

A. 中央集权    B. 分权制衡    C. 两党制    D. 联邦制

 

查看答案

“任何一级政府都是不可信任的,但是级别越高、距人民越远、权力越集中和强大的政府,越需要特别的限制。”因此,1787年的美国宪法规定(     )

A. 实行联邦体制加强中央集权    B. 贯彻制衡原则实行三权分立

C. 两党互相制约避免一党专政    D. 人民选举总统体现民主精神

 

查看答案

英国首相卡梅伦在北大演讲时说:“我在英国当首相没有专门的厨师为我做饭,只能去内阁蹭饭。不仅如此,每年收入全部公开。每周二、周四还要去下院接受质询,回来基本满脸都是口水。”上述言辞主要反映了英国首相(     )

A. 政治上无实权,必须服从议会    B. 为官清廉,能与阁臣共进退

C. 作为内阁首脑,接受议会监督    D. 经济待遇与其政治地位不相称

 

查看答案

“这次改革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向‘衰败选区’开刀。56个衰败选区被废除,30个小的选区失掉席位。在伦敦和其他新兴城市新设立了40多个新选区;二是规定地主或房主年收入达10磅者、租地经营达50磅者才有选举权。”推动这次改革的主要原因是

A. 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B. 议席名额分配不合理

C. 责任内阁制度的形成

D. 圈地运动的深入发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