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唐太宗时期往往给一些品级较低的官员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

唐太宗时期往往给一些品级较低的官员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让他们参加政事堂会议,执行相职。后来,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这说明唐代

A. 监察体系日益完备

B. 三省制名存实亡

C. 官员众多效率低下

D. 皇权进一步加强

 

D 【解析】唐朝设立“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让他们参加政事堂会议,执行相职。其主要目的是分散宰相的权力,从而加强皇帝权力,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监察体系,A错误;三省六部制度并不是名存实亡,B错误;官员分割宰相权力,并不能说明效率低下,C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唐太宗在未登极前,曾做过尚书令,及太宗即位,朝臣无敢再当尚书令之职,因此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常虚悬其缺(意指空缺)。”这从根本上反映出唐代(     )

A. 宰相制度有名无实    B. 皇权至高无上

C. 三省六部制不完善    D. 深受避讳影响

 

查看答案

2018年2月16日为正月初一,正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秦王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当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

A. 中央集权    B.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 独断性和随意性    D. 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查看答案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期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度和法律控制,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     )

A. 礼仪与政治分离    B. 从人治到法治    C. 国家管理制度化    D. 为民主政治奠基

 

查看答案

秦始皇认为自己是天子,即上帝的嫡长子,天子自称“朕”,而其他人不能称“朕”,又采用了“五德之运”学说,认为周是火德,秦为水德,秦代周,符合水灭火。这反映出秦始皇

A. 彻底摆脱了商周政治观念的影响

B. 对君主专制有强烈的政治追求

C. 利用血缘关系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D. 主要采用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

 

查看答案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秦朝的建立……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的辛亥革命……第三次在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第一次的“革命”主要是指

A. 中央集权制形成

B. 神权与王权结合

C. 宗法式家族制度形成

D. 王位世袭制确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