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国企改革大事...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国企改革大事记

1978年,国务院在四川选择重庆钢铁公司、四川化工厂等6家企业作为试点企业,允许企业在增产增收的基础上,提留少量利润作为职工奖金。

1979年,国家扩大了试点企业的范围,将生产计划、资金使用、产品销售、利润分配、人事安排等权力下放给企业。

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肯定了股份制是企业财产所有制的一种组织形式。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国家控制“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等国企改革思路。

1998年,上海宝钢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等一大批大型企业集团相继组建,并实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摘编自钟祥财《经济史学视域中的国企改革》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国企改革的阶段性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国企改革不断深化的原因。

 

(1)1978—1984年,国企改革的试点和起步阶段;1984—1992年,国企改革全面展开;1992年以后,国企改革深化,注重制度创新。 (2)原因:中央理论指导和政府政策推动;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思想解放的推动;国企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科技进步的推动。( 答出其中四点即可) 【解析】(1)由材料“1978年……等6家企业为试点企业”“1984年……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可见我国是渐进性改革。 (2)“《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扩大了试点企业的范围”“党的十三大报告”“党的十三大报告” 可见我国国企改革不断深化的原因可以从国内理论、政策、科技、经济体制改革实践和经济全球化等方面归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

年份

党员人数

年份

党员人数

1921年7月(一大)

53

1934年

30万

1922年6月(二大)

195

1937年初

4万

1923年6月(三大)

432

1940年

80万

1925年1月(四大)

994

1945年4月(七大)

121万

1927年4月(五大)

5.7万

1947年12月

270万

1927年4月后

1万

1949年10月

448万

1928年6月(六大)

4万

 

 

 

——摘编自孙应帅《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与结构变化度发展趋势》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自行拟定一个主题,并进行论证。(要求:主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古希腊各城邦,国家观念也随之出现。随着基督教的出现,神学国家观逐渐形成,教会提出国家存在是因为人有原罪,国家是减轻原罪所必须的安排,国家是上帝的产物。启蒙运动时期的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都用社会契约论来阐释自己的国家观念。霍布斯认为人生是自私自利且充满恶意的,理性为人们提出一些简单可行的和平契约,每个人都同意把权力和力量转让给主权者,从而形成国家。洛克强调人的自然权利不可让渡、不可剥夺,否则人民将有权革命,强调政府必须实行法治和分权。

——摘编自《西方文明史》等

材料二中国传统的君主统治形式实质是“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维新时期,梁启超批判旧的国家观念,介绍西方新观念。他认为当务之急是速养成自己的国家观念以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他强调只有兴民权才能强国家,人人有自由之权,国事决于公论。他更明确了君、臣、民三者的关系,君和臣都是为民办事者。

——摘编自《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启蒙思想家对近代国家观念形成的促进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维新时期的国家观念与近代欧洲国家观念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查看答案

表是20世纪后半期世界工业发展概况。以下对此表的解读,比较合理的是

年份

1960年

1970年

1980年

1990年

2000年

高收入国家工业的全球比重

40%

38%

36%

34%

31%

中收入国家工业的全球比重

28%

34%

43%

37%

36%

低收入国家工业的全球比重

22%

27%

37%

36%

43%

 

 

A. 高收入国家已完成第三次科技革命

B. 中收入国家经济干预八十年代最强

C. 产业的适时升级换代是世界级课题

D. 低收入国家普遍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查看答案

比利时外交部长斯帕克在1956年的一份报告中强调:“欧洲这一世界制造业的巨头,曾经从其海外市场获得大量重要资源,如今正面临着外在地位衰弱、影响力衰减的局面,它在分裂中失去了进步的能力。”斯帕克认为欧洲失去“进步的能力”的主要原因是

A. 欧洲国家间矛盾尖锐竞争激烈

B. 战后亚非国家纷纷独立,东西欧对峙

C. 战争沉重打击欧洲各国的经济

D. 战后美国独占世界市场,并控制欧洲

 

查看答案

1883年4月,北美的铁路大亨们决定,将北美铁路时间标准的数量从约50个减少到4个。11月,铁路标准时间在北美正式施行。设过几天,大约有70%的学校、法庭和地方政府采用铁路时间为自己的标准时间。波士顿、华盛顿、纽约、芝加哥等城市开始分享同一时间。这一材料表明,当时的美国

A. 联邦集权向纵深发展

B. 垄断渗透到社会生活

C. 科学技术的进步

D. 生活方式和观念的变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