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图三),完成下列要求。 从图(三)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

阅读材料(图三),完成下列要求。

从图(三)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说明:阐述必须中外结合,必须史论结合,必须将漫面内容与所学知识结合。中国模式就是没有统一的模式,就是与本国国情相结合的模式,认为中国模式是适合发展中国家善遍模式的要酌情扣分。 参考答案一 论题:中国模式引起西方惧怕。 阐述: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济长期持续增长,中国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相反,世界大多数国家模仿西方模式,其中大多数没有取得成功。中国模式的成功,使西方模式受到巨大冲击,引起西方国家的恐惧,他们大肆渲染中国威胁论和西方价值观,诋毁中国模式,干涉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道路,挑拨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这正是西方国家惧怕中国模式的表现。但他们的诋毁和挑拨是徒劳的,中国的发展道路越来越坚定,发展中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国的经验,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 结论:中国模式不仅开创了社会发展新的道路,还严重动摇了西方的普世价值。 参考答案二 论题:中国模式与西方模式比较。 阐述:西方发展模式推动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西方取得了成功。但这并不能证明西方模式是适用于全球的普遍模式,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采用西方模式,多数并没有取得成功就是证明。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发展道路应当是不同的,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且取得了巨大成功,这不仅说明中国模式的巨大优势,还说明没有统一的发展模式。 结论:没有统一发展模式,没有普世价值,中国模式和西方模式各有优点,只有结合本国国情的模式才是正确的模式。 其他论题参考答案(略)。 【解析】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要求考生先准确解读漫画信息,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取出中外相互关联的信息拟定一个相关论题,然后加以阐释和说明即可。首先要明确说明自己的论题是什么,论题要有中外之间的关联,可以是关于中国模式和西方模式比较的,也可是中国模式与西方国家的态度的,等等。之后的阐释要紧紧围绕自己的论题,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西方”“东洋”这些名称在中国历史地理学上都有一个演变的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方”名称的演变

时期

名称

主要范围

汉朝

西域

泛指玉门关阳关以西广大地区,主要指塔里木盆地及其周围地区

东汉

西域

所载范围包括东罗马帝国,印度,波斯等国

唐朝

西域

涵盖之前的西域,增“西天”即印度

五代

西洋

马来半岛和印尼苏门答腊周围海域

明代

西洋

东南亚西亚东非或印度洋周围国家

西方

欧洲国家

晚晴

西方、西洋

专指欧洲国家

 

材料二“东洋”名称来源宋代,是古代中国人原创的地理名词。“东洋”原指中国沿海,外延是东海以远、朝鲜半岛和日本乃至太平洋岛国,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地理概念,“东洋史”就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但近代以后,“东洋”词义却发生了急剧变化。日本历史学家重新诠释了“东洋史”,“东洋史”中的主角不仅由中国变成日本,甚至就连“东洋”之名,亦被日本独享。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东洋易主”的原因。

 

查看答案

联合国是在美国的积极倡议下建立的,美国承担了正常费用的22%(依据经济实力)和维和费用的28.5%(经济实力十常任理事国)。1995年以来,美国经常拖欠联合国费用,2017年度,截止8月,美国拖欠联合国费用已达8.96亿美元。据此可知美国

A. 经济出现严重困难

B. 国家财政出现困难

C. 世界霸权地位下降

D. 国内党争比较激烈

 

查看答案

1945-1971年间,美国政府的科研拨款主要用于国防部、原子能委员会和国家宇航局三个部门,其他部门只占总数的7.4%~15%,这直接是受到了

A.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B. 美苏“冷战”思维的影响

C. 激烈而广泛的国际竞争

D. 垄断资本对超额利润的追求

 

查看答案

据统计,美国从1921~1929年每个家庭的真实债务从388美元增加到739美元,消费债务的增长升了131%。材料现象

A. 促进了经济的持久繁荣    B. 加速了消费市场的萎缩

C. 提高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D. 维护了金融市场的稳定

 

查看答案

列宁在1921年4月21日发表的《论粮食税(新政策的意义及其条件)》中,反复论证了俄国小农经济大量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列宁的这一论述,

A. 成为苏俄改变农业政策的理论依据

B. 加速了苏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

C. 明确了加快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目标

D. 指出了苏俄快速实现工业化的必要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