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第一次被确定为中国共产...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第一次被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分别是在下列什么时期?

A. 国民大革命时期、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

 

C 【解析】试题分析: 国民大革命时期指1924年到1927年,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指1949年到1956年,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指1927年到1937年,抗日战争一般指1937年到1945年,解放战争时期指1945年到1949年,文化大革命时期指1966年到1976年,改革开放新时期指1976年以来。毛泽东思想确立于1945年春的中共七大,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邓小平理论第一次被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1997年的的十五大。故排除ABD,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邓小平……最大的功绩就是提出了新的理论。这是一种全新的世界观,是对中国现实条件的全新理解,是对历史经验的有效借鉴。”这种“新的理论”主要是指

A.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B.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C.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理论

D.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思想

 

查看答案

2012年,是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20周年。当年八十八岁的邓小平登上南下的列车,来到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深圳,向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些……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下列“网友的评论”不符合史实的是(  )

A. “南方谈话”发表前改革遇到重重阻力

B. 邓小平“南方谈话”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找到了突破口

C. 邓小平“南方谈话”是从地方、从社会寻找动力的典范

D. 1992年后中国改革停滞的局面有所改观但成效不大

 

查看答案

1997年,邓小平的辞世不仅令整个中国万分悲伤,同时也令大洋彼岸的美国倍感失落。在最后一次以邓小平为封面的《下一个中国》专题中,《时代》周刊的记者以晦涩而模糊的笔触表达了对未来中国的悲观:他们肯定中国的改革,但担心下一任政府会偏离方向;他们不回避中国的巨变,但坚称这是抛弃社会主义的结果。这些看法反映了(  )

A. 社会史观    B. 全球史观    C. 现代化史观    D. 革命史观

 

查看答案

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直接推动了中国社会全面的

A. 体制改革

B. 拨乱反正

C. 经济建设

D. 对外开放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李贽(1527-1602年),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自幼倔强,善于独立思考,不受儒学传统观念束缚,具有强烈的反传统理念。李贽认为,不论圣人、凡人的“生知”“德性”都是一样的,故而所谓的“道”也是一样的,并提出“人即道”“道即人”的观点。他认为,犹如水无不在的一样,人无不载道,这是自然之本性,故而“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即是“当下自然”之“道”。他认为,物质享受是每个人之所欲,即使是圣人亦不例外。他反对违背自然本性的“礼”,反对用统一的“条教禁约”来整治人、束缚人。提倡使千万人“各遂其千万人之欲”,达到“各从所好,各聘所长”“各遂其生,各获其所愿有”的理想社会。李贽用人人平等的观点反对封建等级制的同时,又以人人有不同的个性,且都应得到发挥来反对名教的束缚。他提出了“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物情不齐”的个性说。他指出,对于不同的人、不同的个性,要“因材”“并育”,使之“各从所好,各聘所长”,发挥各人不同的长处。在李贽看来,人的本性即“童心”,必须冲破束缚求得“真心”的恢复。李贽还倡导是非“无定质”“无定论”,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而变化,不能有“定本”。他批判儒学和儒学圣贤,否定儒家的独尊地位。李贽继承了泰州学派的学术传统,非儒非道非释,亦儒亦道亦释,却把泰州学派的思想理论发展到了顶峰,闪烁出市民意识的光华。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李贽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李贽的思想主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