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钱穆认为,这种选拔方式骤看极合情理,然而切实施行中却存在毛病……读书求学,便有诸...

钱穆认为,这种选拔方式骤看极合情理,然而切实施行中却存在毛病……读书求学,便有诸多限制,读书机会很不易得。但对于一个读书家庭来说却是极为简单的。因此,当时一个读书家庭,很容易变成一个做官家庭,而同时便是有钱有势的家庭。“这种选拔方式”是指

A. 世官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B 【解析】世官制与读书无关,仅与血缘关系有关,故A错误;察举制看似与读书无关,但是其注重才能,并且最终强调该制度导致的结果是“一个读书家庭,很容易变成一个做官家庭,而同时便是有钱有势的家庭”所以该制度应该是察举制,故B正确;九品中正制主要与门第有关,与读书关系甚小,故C错误;科举制与读书有关,主要依靠才学来选拔人才,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员的垄断,故D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秦缪公求士……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以殷盛,国以富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散六国之从……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某种程度上说明,“策士”“贤士”推动了

A. 集权制度的形成

B. 自然经济的形成

C. 家国观念的形成

D. “封邦建国”的形成

 

查看答案

战国时期,墨家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道家学派在《庄子》中发挥想象将孔子描绘成道家代言人,法家学派在《韩非子》中将孔子法家化。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统一趋势

B. 儒家思想受到人们普遍认可

C. 孔子思想与各派学说有交叉之处

D. 人们的思想在当时比较自由

 

查看答案

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卫盉”铭文记载:周恭王三年,贵族裘卫用玉器和礼服从贵族矩伯手里换得1300亩田,并通过执政大臣进行了授田仪式,办理了换田手续,刻于青铜器上作为凭证。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

A. 贵族权重,世袭制巩固    B. 田地交换,井田制动摇

C. 田地买卖,私有制确立    D. 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

 

查看答案

“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由此可见,促成中国古代社会转型的根本因素是

①周王室衰微,列国纷争

②使用铁器、推广牛耕提高了生产力

③士大夫活跃,百家争鸣

④各国竞相变革,实行富国强兵之策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

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生’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引文中“‘共生’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指的是(     )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君主制    D. 郡县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