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罗斯福上台后,采取诸多措施以解决就业问题。19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罗斯福上台后,采取诸多措施以解决就业问题。1933年,政府颁布《联邦紧急救济法》,设立执行机构——联邦紧急救济署。该署仅在成立之初的一个月里,就以物品救济方式救济了近400万个家庭。罗斯福称:“在救济工作中,我们是同有正当自尊心的美国人打交道。对他们来说,单纯的施舍会伤害要求保持个人独立的一切本能。大多数美国人都想为他们所得到的东西付出一点什么。”鉴于此,政府实行“以工代赈”计划,规定有工作能力者须参加有酬劳动获得工资。并颁布《社会保障法》,创立失业保险制度,规定失业者每周可领15美元至18美元的失业保险金。

——捕编自曾贵《“罗斯福新政”的兢业工程及启示》

材料二传统经济理论认为:“供给恒等于需求。”经济只会出现局部失衡,资本主义经济机制具有很高的协调性,可自行调节已使经济运行重新恢复正常。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后,这一理论遭到挑战。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供给是需求的函数,“需求会自己创造自己的供给”,即产出量和就业量的总水平决定于总有效需求。有效需求不足必然会产生大规模失业、生产过剩。达到资源充分利用和经济体系均衡的关键,不是市场和竞争,而是由消费和投资额决定的有效需求水平。为此,他主张:“国家必须用改变租税体系、限定利率以及其他方法,指导消费倾销。”战后,凯恩斯学说变成西方经济学的正统,成为各国政府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与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

——摘编自张建刚《凯思斯主义的理论缺陷及其新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罗斯福实行社会救济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凯恩斯对传统经济理论的突破。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凯恩斯学说能成为“西方经济学正统”的原因。

 

(1)措施:发放救济金,直接救济;“以工代赈”,以公共工程为载体提供就业机会;注重立法和制度建设,加强就业和失业保障;改变传统观念,重视精神关爱 意义:有助于美国经济的复苏、人民生活水平的恢复和改善;缓和阶级矛后,稳定社会秩序;为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福利国家”的建设提供了借鉴;对战后资本主义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2)突破:承认经济危机确实存在;经济危机的解决不可能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而恢复,应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有效需求的不足 原因:世界性经济危机和二战的惨痛教训;传统的经济理论不能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罗斯福新政的成功实践;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政府积极干预经济. 【解析】(1)从“以物品救济方式救济了近400万个家庭”得出发放救济金,直接救济;从“政府实行‘以工代赈’计划”得出“以工代赈”,以公共工程为载体提供就业机会;从“颁布《社会保障法》,创立失业保险制度,规定失业者每周可领15美元至18美元的失业保险金”可以得出注重立法和制度建设,加强就业和失业保障;改变传统观念,重视精神关爱。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系列措施使得美国经济有所复苏,从而缓和了社会矛盾。对于后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为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福利国家”的建设提供了借鉴;对战后资本主义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2)从“有效需求不足必然会产生大规模失业、生产过剩”得出凯恩斯承认经济危机确实存在;从“国家必须用改变租税体系、限定利率以及其他方法,指导消费倾销”得出他主张经济危机的解决不可能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而恢复,应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有效需求的不足。原因: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分析,二战结束后传统的经济理论不能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加之罗斯福新政和苏联模式的示范,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都促进了这一理论的发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国1840-2000年这160年的现代化历程经历了三条道路的转化:1840-1949年10月前,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阶段,以资本主义现代化为主体;1949-1978年是“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期,带有苏联的“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色彩:1979年至今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在政治经济方面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请同答:

(1)中国走“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前提是什么?举出两例20世纪5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建设道路出现的曲折史实。

(2)从“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化的标志是什么?20世纪90年代我国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3)从中国现代化历程的转变和成就,你能得出哪些启示?

 

查看答案

1980年,美国通货膨胀率接近10%,有25%的企业开工不足。里根上台后,……要求政府、企业主和雇工三者共同承担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并鼓励私人企业投资保障行业,提倡由“福利国家”过渡为“福利社会”。这表明当时的美国

A. 减少国家干预经济的程度

B. 政府加大社会福利资金投入

C. 开创了资本主义福利制度的先河

D. 增加国有经济的比重

 

查看答案

美国学者狄克逊.韦克特在《大萧条时代》一书中评价道:“在新政的这段蜜月期里,总统和人民之间是真正的爱情婚配,双方也许都有少许的不理性,相信对方是绝对可靠的。但话说回来,这毕竟是超越逻辑的。”这里“爱情婚配”体现“新政”

A. 恢复银行信用

B. 维护了广大劳工的权利

C. 站在垄断资本家对立面

D. 通过国家资助使中小企业继续生存

 

查看答案

《国富论》提出了市场经济由“看不见的手”自行调节的理论,成为西方经济学的“第一定律”。宣吿“第一定律”破产的是

A.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

B. “大危机”的到来

C. “滞涨”现象的出现

D. “新经济”的问世

 

查看答案

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高达4200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这表明当时

A.国民参政议政意识普遍提高    B.民众政治地位普遍提高

C.报刊与时俱进反映社会思潮    D.辛亥革命群众基础广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