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下表为唐前期官制表,对其解读准确的是 太宗时 中书省(中书令) 门下省(侍中) ...

下表为唐前期官制表,对其解读准确的是

太宗时

中书省(中书令)

门下省(侍中)

尚书省(左右仆射)

高宗时

西台(右相)

东台(左相)

中台(左右匡政)

玄宗开元初年

紫微省(紫微令)

黄门省(黄门监)

尚书省(左右丞相)

 

 

A. 三省制只存在于唐太宗时期

B. 中书省、尚书省长官方为宰相

C. 行政权力逐渐向尚书省集中

D. 中枢权力体制整体相对稳定

 

D 【解析】从材料内容看,虽然唐朝前期各个皇帝在位时官制的名称是有差异的,但是基本维持了三省的状态,中枢的权力相对稳定,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误,三省制依旧存在,虽然名字变化但是实际内容没有变化;B选项错误,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尚书省权力增加的趋势。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先秦某思想家认为,家庭是一个特殊的利益集团,血缘亲情不能成为社会秩序的道德源泉,其指斥“盗(盗贼)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得其国”。据此可知其主张

A. 反对财产私有制度

B. 维护“各爱其家”的宗法原则

C. 建立博爱互利社会

D. 建立家庭为核心的秩序模式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清政府自视“天朝上国”,没有一个专门的外交机构,兼管外交的中央机构是礼部(管对外礼仪、贡举以及学校科举等内部事务)、理藩院(管清代蒙古、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的地区事务,兼管对俄外交)。当时的中国“无所谓外交,理藩而已”。《南京条约》签订后,外交事务由五口通商大臣、地方督抚办理,外国使节不得进入北京。《北京条约》签订后,外国使节进驻北京,外交事务增多,列强对地方官以及礼部、理藩院办理外交事务极为不满,以武力迫使清政府改革外交体制。1861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一个过渡性外交机构诞生。总理衙门由亲王、军机大臣兼领;在京师有海关总税务司、京师同文馆两个附属机构;分设南洋(江苏以南及长江各地)和北洋(山东以北的沿海地区)通商事务大臣。总理衙门以“洋务内阁”著称,掌管与各国订约并负责执行,负责通商、关税、外国人在华传教、招募华工、海防水师、船务、军火、机械、电线、铁路、矿务等洋务项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建立总理衙门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总理衙门建立的作用。

 

查看答案

从秦到清,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代虽然确立了郡县制这一具有进步意义的制度,但是由于他的残暴统治,这一制度的优越性尚未得以体现……刘邦不愿意重蹈秦短命的覆辙……采用的是……混合体。……《后汉书·刘焉传》记载:东汉末灵帝中平五年,朝廷派中央的高级官员——九卿出任州牧,“镇安方夏”,“州任之重,自此而始”。东汉州郡县三级制随之形成。

——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

材料二由北方民族建立的元朝,政治制度与前朝比,具有一些鲜明的特色……元朝行省制度的定型,标志着地方大行政区划形成……就全国而言,行省并未覆盖全部路府州县……设立数目有限的行省,代表中书省对其力所不及的地方进行管理,中央再从大局上对诸行省实施节制,确实也是一种具有明显优点的统治模式。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研究》

材料三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并说明他采用这一体制的原因。东汉地方上出现的新行政设置“州”与西汉时形成的哪一制度有关。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就全国而言,行省并未覆盖全部路府州县”,并说明行省制的优点。

(3)据材料三,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查看答案

今天中国学术界之所以重视抗战史和包括《开罗宣言》在内的各种条约的研究,主要因为

①抗战期间中华民族的意识空前觉醒,实现了民族团结

②抗战中,全国军队实现了国家统一指挥,有利于社会稳定

③中国取得了战争的完全胜利,国际地位开始提高

④适应当前中国维护领土主权的需要

A. ②③④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查看答案

1938年1月8日,国民政府在武汉召开军事会议,军训部长白崇禧提出:“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以游击战辅助正规战,与日本人作长期抗战。”同年5月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驳斥了当时流行的速胜论和亡国论,通过分析中日双方的优势和劣势,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这反映出二人

A. 所主张的抗战路线不同

B. 主张实行全民族抗战

C. 对抗战持有感性认识

D. 对抗战的方针进行理性思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