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

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A. 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 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 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 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B 【解析】依据材料意思可知,材料主要反映了从事农业人口的减少,并没有说明农业发展的衰退,所以A的说法不符合材料意思,故可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农业人口的减少,从事工商业的人口增加,这就说明了工商业发展引起了社会结构变动,故选B;材料没有涉及到贫富分化加剧的问题,故可排除C;材料中讲到的“游手趁食(谋生)者”,是说靠手工业谋生的人,而不是无业游民,所以D的说法不符合材料意思,故可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获得迅速发展,但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却把这一发展称之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他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

A. 中国的社会环境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B. 中国民族工业结构不合理

C. 中国正处于军阀割据的混战状态    D.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查看答案

联系所学知识指出:1895-1900年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 清政府设厂限制的放宽    B. 列强经济侵略的放松

C. 资产阶级政治地位的空前提高    D. 提倡国货、抵制洋货运动的推动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发展情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最早培植水稻和粟

B. 商周时期普遍使用青铜农具

C. 隋唐时期出现的曲辕犁一直为后世沿用

D. 宋朝以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到江浙地区

 

查看答案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的视野在16世纪得到了爆炸式的拓宽。但大量贵金属的进口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从而造成

A. 商人阶层的衰落    B. 封建贵族的衰落    C. 欧洲经济的衰弱    D. 海外扩张的受阻

 

查看答案

孙中山在1894年《上李鸿章书》中说: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我国家欲恢扩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者,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意在:

A.用西方生产技术来维护封建统治        

B.否定洋务运动,主张全盘西化

C.拓展洋务领域,推进洋务运动          

D.希望李鸿章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