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早期传统的儒者希望通过仪式与象征,来调整人们对秩...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早期传统的儒者希望通过仪式与象征,来调整人们对秩序的信任和尊重,而稍后强调内在理性自觉的一流儒者又期待,内在的善良和同情之心能够挽救世人无视秩序所造成的社会危机,渐渐地,不仅是礼崩乐坏,过去被膜拜和供奉的象征已经不再有令人敬畏的权威,现实生存的需要与日益膨胀的欲望更使人趋向于实用与功利,要靠那几个祖宗的牌位,几个神鬼的名号和一套庄严神秘的仪式来管理人类的行为是不成的,人在那个时代已经发展出来最冷酷和最彻底的实用理性,早已经不再相信那些没有实用意义的良心和道德。仪式和象征,良心和道德,仿佛破旧的稻草人在田边孤零零地嵌立着,没有人真的把它当作人来看,连麻雀的眼珠也不转过去,要守住实际的稻谷,就只有真的使用惩罚的手段。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材料二深一层言之,法的重要性,在保护人之权利。而礼之重要性,则在导达人之情感……中国社会沉浸在此尚礼的风气中,一切讲交情,讲通融,像是缺乏力量。但弱者在其间,却多回旋转身之余地,因此一切可以滑溜前进,轻松转变……因此尚法的社会,在其演进途程中,常不免有革命,尚礼的社会,则将无法革命,而亦不需革命。因此尚法的社会常易有剧变……而尚礼的社会,则无法来一个剧变,而且也不需要剧变……而且在大一统政府之下,剧变也是害多而利少。中国人宁愿软性地尚礼,不肯硬性地尚法,在这方面,不失为一种忧深思远。

材料三孔子学说之后,中国最有影响的哲学是道家学说。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两家学说正好相互补充,满足了中国人民在理智和感情上的需要。孔子学说强调的是礼仪、顺从和社会责任,而道家学说则强调个人的种种奇念怪想和顺从大自然的伟大模式。这一模式被解释为“道”,也就是“路”,所以道家学说的信徒现被称为道教徒。顺从道的关键在于抛弃志向,避开荣誉和责任,在沉思冥想中回归大自然。理想的臣民有粗大的骨骼、强壮的肌肉和空空如也的脑袋;而理想的统治者则是“清心寡欲地治理人民……填饱肚子……无为而治”。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中“要守住实际的稻谷,就只有真的使用惩罚的手段”是哪一家的观点?材料认为解决当时社会危机的办法及理由是什么?

(2)据材料二分析,儒家和法家相比,作者认为哪一家思想更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为什么?

(3)据材料三回答,孔子学说之后,道家学说为什么会成为最有影响的哲学?

 

(1)法家。 办法:实施严厉的法律,即奖励和惩罚相结合。 理由:首先,礼崩乐坏,过去被顶礼膜拜、让人敬畏的权威已不存在;其次,生存的需要和日益膨胀的欲望使人趋向于实用和功利,不再相信没有实用意义的良心和道德。 (2)儒家。 理由:法家思想容易激化矛盾,难免引发革命,导致社会剧变,害多利少;而儒家的“礼”强调情感的引导,可以促进社会前进;中国社会有崇尚礼的风气,崇尚礼的社会可以防止革命,有利于社会稳定。 (3)因为儒家与道家学说有互补性。例如,道家的种种奇念怪想和顺从大自然的主张,可以满足中国人在理智和感情上的需要;道家所描绘的理想臣民和统治者,反映了长期饱受战乱之苦的老百姓的愿望和理想。 【解析】(1)根据材料一“仪式和象征,良心和道德,仿佛破旧的稻草人在田边孤零零地嵌立着,没有人真的把它当作人来看,连麻雀的眼珠也不转过去,要守住实际的稻谷,就只有真的使用惩罚的手段”可知是法家观点。关于办法,根据材料一“就只有真的使用惩罚的手段”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实施严厉的法律,即奖励和惩罚相结合方面回答解决社会危机的办法。关于理由,根据材料一“不仅是礼崩乐坏,过去被膜拜和供奉的象征已经不再有令人敬畏的权威,现实生存的需要与日益膨胀的欲望更使人趋向于实用与功利,要靠那几个祖宗的牌位,几个神鬼的名号和一套庄严神秘的仪式来管理人类的行为是不成的”“人在那个时代已经发展出来最冷酷和最彻底的实用理性,早已经不再相信那些没有实用意义的良心和道德”概括即可。 (2)根据材料二“中国人宁愿软性地尚礼,不肯硬性地尚法,在这方面,不失为一种忧深思远”可知作者认为儒家思想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关于理由,根据材料二“中国社会沉浸在此尚礼的风气中,一切讲交情,讲通融,像是缺乏力量”“因此尚法的社会,在其演进途程中,常不免有革命,尚礼的社会,则将无法革命,而亦不需革命”“因此尚法的社会常易有剧变……而尚礼的社会,则无法来一个剧变,而且也不需要剧变”等信息,可从尚法的局限和尚礼好处方面思考作答即可。 (3)根据材料三“因为这两家学说正好相互补充,满足了中国人民在理智和感情上的需要”可知儒家与道家学说有互补性;根据材料三“道家学说则强调个人的种种奇念怪想和顺从大自然的伟大模式”“顺从道的关键在于抛弃志向,避开荣誉和责任,在沉思冥想中回归大自然” “清心寡欲地治理人民……填饱肚子……无为而治”可从道家的具体主张方面概括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顾炎武在《日知录》卷十三《周末风俗》(战国)条中描写:如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上述现象主要表明

A.维系宗族政治的礼乐制度战国时遭到进一步破坏

B.法律取代了礼乐,成为维护新的政治秩序的主要工具

C.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发展缓慢

D.贵族政治文化被精英政治文化取代

 

查看答案

孔子曾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孟子也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最能说明

A. 儒生具有强烈的入世情结

B. 儒家和道家思想具有兼容性

C. 孔孟之道具有一定的局限

D. 儒家思想的内涵在不断丰富

 

查看答案

“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哪一位思想家的主张

A. 孟轲

B. 庄周

C. 墨翟

D. 韩非

 

查看答案

孟子曾哀叹“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杜甫也曾愤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们在揭露社会弊端时都流露出了

A. 民本思想

B. 专制思想

C. 宗法观念

D. 强权理念

 

查看答案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这反映出孟子的治国主张是

A. 实行霸道

B. 以霸道为主,王道为辅

C. 实行王道

D. 以王道为主,霸道为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