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改造小农,改造他们的整个心理和习惯,这件事需要花...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改造小农,改造他们的整个心理和习惯,这件事需要花几代人的时间。只有有了物质基础,只有有了技术,只有在农业中大规模地使用拖拉机和机器,只有大规模电气化,才能解决小农这个问题,才能像人们所说的使他们的整个心理健全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根本地和非常迅速地改造小农。

——列宁《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文献》

材料二某历史学家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结果,使农业生产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在苏联工业化短短的十几年内,曾发生两次较大的农业危机。”

(1)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是如何对小农进行改造的?在实践的基础上他认为改造小农需要哪些基本条件?

(2)斯大林时期的工业化存在哪些问题?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3)针对斯大林遗留下来的农业问题,赫鲁晓夫当政期间做过哪些努力,结果如何?

 

(1)改造:实行新经济政策,用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条件: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等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几代人的努力。 (2)问题:牺牲农业,忽视轻工业,片面发展重工业。影响:短期内有利于苏联工业发展,为苏联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但它违背了农民的意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农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他的玉米运动因为地理、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制约及盲目扩种,遭到了失败。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苏(俄)联的经济建设。从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体制、赫鲁晓夫改革等方面来分析。 (1)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新经济政策中的农业方面措施来分析得出第一小问的答案。从材料“改造他们的整个心理和习惯,这件事需要花几代人的时间”“只有在农业中大规模地使用拖拉机和机器,只有大规模电气化,才能解决小农这个问题”中可以概括出第二小问的答案。 (2)从材料“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斯大林时期的工业化存在的问题。从材料“使农业生产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在苏联工业化短短的十几年内,曾发生两次较大的农业危机”并结合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来分析出第二小问的答案。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他的玉米运动因为地理、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制约及盲目扩种,遭到了失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下列口号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是

A. “废除余粮收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

B. “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C. “开垦、开垦、再开垦”

D. “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查看答案

赫鲁晓夫是一个勇于否定过去而又不能彻底摒弃历史遗产的人物,李鸿章曾自嘲为 大清朝这座破屋的裱糊匠。这表明赫鲁晓夫改革与中国洋务运动共同的失败原因是   

A.没有彻底改变旧体制    B.国家面临灭亡的危机

C.缺乏勇于变革的精神    D.改革没有任何的效果

 

查看答案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最严重的后果是   

A、造成苏共党内和社会上的思想混乱

B、使党内外各种反对势力崛起

C、政局不稳,经济下滑

D、导致苏联走向解体

 

查看答案

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执政后,“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这一措施

A. 打破了传统经济体制的旧格局

B. 企业职工可以自由择业

C. 力图调动企业的主动性、创造性

D. 国家与企业的经济关系得到根本调整

 

查看答案

苏联的粮食收购率在1927—1928年是14.7%,到1938—1940年达到41.2%。对这一变化解读正确的是

A. 农民的全部余粮收归国家所有

B. 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农业发展

C. 苏联牺牲农民利益推进工业化

D.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