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全国所辖郡数 秦岭淮河以北郡数 秦岭淮河以南郡数 西汉 1...

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全国所辖郡数

秦岭淮河以北郡数

秦岭淮河以南郡数

西汉

103

74

29

西晋

162

86

76

 

 

A. 经济中心实现了南移    B. 政治中心实现了南移

C. 西汉时的疆域比西晋小    D. 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

 

D 【解析】依据表格中“西汉、西晋”等信息可判断“经济中心实现了南移”与题意不合,经结合所学可知经济中心实现了南移应该是在南宋,故A项排除;据材料中都城的分布数量可以看出西汉与西晋时期的都城都还在北方,政治中心没有实现南移,故B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对疆域进行分析归纳,故C项排除;据表格中的秦岭淮河南北郡数的分布情况,即趋向于接近,可以得出南北的经济水平差距在不断的缩小,故D项正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表是明清时期耕地和人的变化数据表。这一变化

时期

耕地面积

人口

明初

8.5亿亩

6600余万

清前期

10亿亩

4.1亿

 

 

A. 导致了“海禁”政策松动

B. 推动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C. 影响了国家的财收收入

D. 有效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查看答案

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A. 非常重视祭祀

B. 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C. 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 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变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

——张謇《张季子九录·文录》

材料二  今全国人民心里,多倾向共和……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军民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清帝逊位诏书》

材料三  法学教授高全喜谈道:“清帝不是逊位给一家一姓的王朝,而是逊位给了一个未来的立宪共和政体,这是它与中国传统禅让的不同之处。”

——《立宪时刻》

(1)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之革命”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更替的根本区别。并分析造成“孙中山之革命”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的主要原因。

(2)有人将《清帝逊位诏书》看成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你是如何看待这一论断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十一年(637年)以后,在朝廷决策工作中,把宰相参议朝政改为由宰相议定朝政,然后奏闻,皇帝行使批准权。建立起“皇帝专制——三省分权——政事堂集议”三者相结合的新的中央集权的体制。政事堂集议也就是宰相决策会议,成了御前决策会议之外的另一个高层次的决策会议。此种宰相决策会议既以“议定朝政”为职任……它可以充分发挥作为皇帝幕僚的集体宰相的作用,并对三省分权制具有协调的功能,克服了此前存在的由于中书省与门下省分掌出令和封驳以致造成各持己见争论不休或者相互依违知非不举的弊端。

——俞鹿年《中国政治制度通史·隋唐五代》

材料二  (北宋)从太祖开始,用设官分职、分割各级长官事权的办法,将权力集中于皇帝,削弱了各级长官的权力。为防止宰相专权,设置了参知政事和枢密使,以分散其权力。在北宋前期,中书门下、枢密院与三司分管民、军、财政,三者鼎立,彼此不相知。

——白钢《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概括唐朝中央机构的特点及其积极意义。

(2)据材料一、二,概括比较唐宋中央机构的异同。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你认为当今中国深化政府改革应该借鉴唐宋的哪些经验?

 

查看答案

“几个小时前我还是皇家警察,但现在我已是一名堂堂正正的香港警察了。”该警察说这句话的背景是

A. 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

B. 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C.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布

D.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