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

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A. 非常重视祭祀

B. 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C. 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 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D 【解析】“土地之神、五谷之神”代称国家,反映出农业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说明我国古代对农业的高度重视,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重视祭祀和小农经济的特点,故AB项排除;材料强调的农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故C项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变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

——张謇《张季子九录·文录》

材料二  今全国人民心里,多倾向共和……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军民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清帝逊位诏书》

材料三  法学教授高全喜谈道:“清帝不是逊位给一家一姓的王朝,而是逊位给了一个未来的立宪共和政体,这是它与中国传统禅让的不同之处。”

——《立宪时刻》

(1)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之革命”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更替的根本区别。并分析造成“孙中山之革命”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的主要原因。

(2)有人将《清帝逊位诏书》看成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你是如何看待这一论断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十一年(637年)以后,在朝廷决策工作中,把宰相参议朝政改为由宰相议定朝政,然后奏闻,皇帝行使批准权。建立起“皇帝专制——三省分权——政事堂集议”三者相结合的新的中央集权的体制。政事堂集议也就是宰相决策会议,成了御前决策会议之外的另一个高层次的决策会议。此种宰相决策会议既以“议定朝政”为职任……它可以充分发挥作为皇帝幕僚的集体宰相的作用,并对三省分权制具有协调的功能,克服了此前存在的由于中书省与门下省分掌出令和封驳以致造成各持己见争论不休或者相互依违知非不举的弊端。

——俞鹿年《中国政治制度通史·隋唐五代》

材料二  (北宋)从太祖开始,用设官分职、分割各级长官事权的办法,将权力集中于皇帝,削弱了各级长官的权力。为防止宰相专权,设置了参知政事和枢密使,以分散其权力。在北宋前期,中书门下、枢密院与三司分管民、军、财政,三者鼎立,彼此不相知。

——白钢《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概括唐朝中央机构的特点及其积极意义。

(2)据材料一、二,概括比较唐宋中央机构的异同。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你认为当今中国深化政府改革应该借鉴唐宋的哪些经验?

 

查看答案

“几个小时前我还是皇家警察,但现在我已是一名堂堂正正的香港警察了。”该警察说这句话的背景是

A. 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

B. 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C.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布

D.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查看答案

余光中在《乡愁》中写道:“……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台湾歌手王少峰在歌曲《海峡两岸》中写道:“相逢太美分离太痛,海峡两岸情意浓。”审视1949年以后的两岸关系,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

A. “乡愁”的背景是海峡两岸的分离    B. “分离”的直接原因是国共两党的内战

C. “太痛”说明两岸人民都渴望统一    D. “太美”表明两岸都接受“一国两制”

 

查看答案

1986年4月,电影《血战台儿庄》在香港举行首映式。万民争看,轰动香港。蒋经国说:“从这个影片看来,大陆已经承认我们抗战了。这个影片没有往我父亲脸上抹黑。看来,大陆(对台湾)的政策有所调整,我们相应也要作些调整。”上文中大陆对台政策调整体现在

A. 确立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

B. 两岸已经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C. 大陆放弃武力统一

D. 大陆成立了“海协会”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