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有研究指出,中国近代化模式主要存在三种: ①“早期启蒙”模式 ②“冲击——反应”...

有研究指出,中国近代化模式主要存在三种:

①“早期启蒙”模式

②“冲击——反应”模式

③“侵略——革命”模式。如果按这些模式进行历史分期研究,中国近代化的起点分别是

A. 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明中后期

B. 明中后期、鸦片战争、太平天国

C. 太平天国、辛亥革命、维新运动

D. 明中后期、鸦片战争、维新运动

 

B 【解析】“冲击——反应”模式中“冲击”是与西方列强侵略有关,中国最早受到西方列强侵略的是鸦片战争,故②相对应的近代化起点是鸦片战争。“侵略——革命”模式中中国最早的反抗运动是太平天国运动,故③相对应的近代化起点是太平天国运动。“早期启蒙”模式中“早期启蒙”思想出现在明末清初,故①相对应的近代化起点是明中后期。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明治维新的措施中,对日本社会的进步和持续发展影响最为深远的是

A. 废藩置县

B. 废除土地买卖禁令

C. 实行征兵制

D. 发展近代教育

 

查看答案

1895年,谭嗣同等人联名禀请湖南学政江标,希望将浏阳南台书院改为浏阳算学馆。这一建议虽得到江标的批准,但浏阳知县在当地很多士子的要求下借故拖延,拒不执行,使这一计划未能成为现实,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A. 开算学馆断送地方官政治前途

B. 新学改制缺乏足够的社会基础

C. 政府官员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 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查看答案

下列对俄国1861年改革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

A.实现了政治民主化

B.引发了十二月党人起义

C.平息了农民暴动

D.促进了俄国近代化

 

查看答案

美俄(苏)是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大国,两国关系的变化对世界有着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无法否认它在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地位。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材料二   反映的是20世纪末横亘在东西德之间的柏林墙被拆毁的情形。

材料三   解体之后,美国作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认为由美国领导的国际关系体系的“单极阶段”终于到来了,于是依靠美国的权势和价值观来建立“世界新秩序”的主张频频出现在美国领导人的讲话中,但是,继承了原苏联主要遗产的俄罗斯仍然是惟一拥有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核武器的国家,作为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俄罗斯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仍然不可低估。与此同时,欧共体向欧盟的成功发展有力地表明了西欧是国际政治中的一极重要力量。以中国、韩国和东盟成员国为代表的亚洲的崛起,同样显示出该地区除了日本以外的其他国家正在确立和发挥它们在世界事务中的重要作用。占有联合国多数席位的第三世界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对国际事务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因此,两极格局彻底终结,多极化趋势却是不断加强。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的有关史实。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柏林墙被拆毁反映了什么历史问题?据材料三指出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法自君出,皇帝“钦定”法律,皇权置于法律之上。这遗风流传至今即权大于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徇情枉法。    

——史仲文《中国人走出死胡同》

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人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四     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这是理论与实际一致的一种制度。

——张澜在政协上的讲话

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所述及的法律分别有何特点?试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重要历史意义。

(2)据材料三,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哪两大原则?

(3)从材料一到材料四,反映了立法思想上有哪些进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