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19世纪6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历时20多年...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19世纪6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历时20多年,在中国出现的近代商办企业,可说是小农经济与家庭手工业经济汪洋大海中若干小岛。当这些初生企业的产品出现于市场的时候,外国侵略势力不惜采取降价倾销的办法予以打击。中国企业所需的原料也受到外国洋行抢购的威胁。在中日甲午战争以前,商办企业始终没有取得清政府的正式承认,在设厂、经营和产品销售方面,没有任何的法律保障,完全听任地方官吏随意处置摆布。而许多地方官吏,还对商界企业横征暴敛、敲诈勒索,大大加重了这些企业的负担。

——摘编自李侃《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情况统计表

年代

商办

官办和官商合办

外商企业

 

设厂数

资本

(千元)

设厂数

资本

(千元)

设厂数

资本

(千元)

1872~1894年

53

4697

19

16196

103

28000

1895~1913年

463

90801

86

28469

136

103153

 

(注:商办企业注册资金1万元,外商企业注册资金10万元,10万元以下未做统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午战争前中国近代工商业发展缓慢的原因及其影响。

(2)依据材料二,从经济结构的角度说明1895~1913年中国近代工业中的三类企业发展情况并指出其原因。

 

(1)原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外国资本主义的挤压;政府的剥削和压榨。 影响:使中国长期依附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导致了一系列救亡运动的失败,未能改变中国的落后状况。 (2)情况:民族资本主义(商办)企业发展较快,所占比重上升;官办和官商合办企业在中国近代工业中所占的比重严重下降;外企一直占据主导。 原因:商办企业: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减少了发展阻力,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自然经济的进一步瓦解;实业救国的推动。 官办、官督商办企业:洋务运动的破产,官办企业的高潮逐渐褪去。 外企:《马关条约》给予列强在华开办工厂的特权。(或:列强对华资本输出) 【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一“外国侵略势力不惜采取降价倾销的办法予以打击……始终没有取得清政府的正式承认,在设厂、经营和产品销售方面,没有任何的法律保障,完全听任地方官吏随意处置摆布。而许多地方官吏,还对商界企业横征暴敛、敲诈勒索”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外国资本主义的挤压、政府的剥削和压榨等方面指出甲午战争前中国近代工商业发展缓慢的原因。再从依附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救亡运动的失败等方面回答其影响。 (2)本题依据材料二“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情况统计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民族资本主义(商办)企业、官办和官商合办企业、外企三方面说明1895~1913年中国近代工业中的三类企业发展情况。再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实业救国的推动等方面指出民族工业的原因;从洋务运动的破产的角度指出官办、官督商办企业的原因;从《马关条约》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方面指出外企的原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古代中国取得了农耕文明的辉煌。随着时代的进步,固守本源,造成中国经济落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

材料二: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材料三:被誉为“现代市场经济理论之父”的英国学者亚当·斯密,最早提出了中国的“停滞性”问题:“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劳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处于停滞状态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中国文明终于成型”体现在政治和经济的哪些方面?

(2)材料二中,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其泛起“微澜”的表现。

(3)试以明清时期的史实,论证亚当·斯密关于中国经济“停滞性”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查看答案

1956年,新中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为147.35亿元,比上年增长70%,高于1953年和1954年两年的投资额;基本建设贷款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上年的30.2%猛增到48%,造成国家财政紧张。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基础薄弱    B. “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C. 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    D. 当时经济结构遭到破坏

 

查看答案

1961—1965年,全国共精简城市职工约1887万人,压缩城镇人口2600万人;到1965年全国城市数从1961年的208座减少至171座,减少了178%;城市化水平由1960年的198%下降到146%1964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出现了大幅回落。中国出现逆城市化的原因是

A. 大力调整国民经济    B.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深入

C.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D. 大跃进运动的迅速展开

 

查看答案

以下统计数字反映了历史现象的变化,表述正确的是  (    )  

A. 多种经济成份并存,以合作社经济为主体

B. 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已经完全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C. 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成分)发生了根本改变,私有制经济已基本上不存在

D. 由四种经济成份并存,发展为两种经济并存,个体经济仍占一定比重

 

查看答案

学习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一节后,某班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研讨会上发言,其中观点不准确的是(   )

A. 列强的侵略是民族工业发展的最大阻碍

B. 民族工业在诞生之初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

C. 民族资产阶级在中国现代化进程和革命史上有重要贡献

D. 只有实现民族独立、国家统一和政治民主,民族工业才能健康发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