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错失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良机,备受后人抨击,但明清政府推行这些措施的初衷是( )
A. 保护原有的经济结构 B. 保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C. 防止倭寇等势力干扰 D. 走独立自主的民族道路
如图是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但当时的手工业并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
A. 官府对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有严格限制
B. 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推动
C. 明清工匠缺乏技术的积累
D. 手工生产能确保产品质量
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出现“离心现象”——在其它国家,城市人口比重愈来愈高,也愈来愈集中,小城市变大,大城市变得更大;但在中国,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 小农经济的发展 B.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C. 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D. 新航路开辟
清人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认为:“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上,市廛次之,典当铺又次之。”此观点出现的社会背景是
A.重农抑商观念的影响 B.农民封建地租的沉重
C.国内商品经济的繁荣 D.国家推行“海禁”政策
明中叶以前,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多被描述为见利忘义、骄奢淫逸之徒;此后,秉性端庄、诚信有义的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中却屡见不鲜。商人形象的变化反映出的实质是
A. 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
B. 商业道德伦理水准超越前代
C. 士人主流价值取向改变
D. 社会经济变动冲击传统观念
宋代徽人“族人业无所就,令可治生理财。族中子弟不能读书,又无田可耕,势不得不从事商贾者,族众或提携之,或从亲友处推荐之,令有恒业,可以糊口。”这表明当时( )
A. 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 B. 血缘关系是商人集团纽带
C. 徽州地区的商业发达 D. 重农抑商观念已经被打破